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临床研究 | 第8-18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8-10页 |
(一) 病例选择 | 第8页 |
(二) 一般资料分析 | 第8-10页 |
二、治疗方法 | 第10-11页 |
(一) 对照组 | 第10-11页 |
(二) 治疗组 | 第11页 |
三、统计方法 | 第11页 |
四、观察指标 | 第11页 |
五、诊疗标准 | 第11-14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11-13页 |
(二) 疗效标准 | 第13-14页 |
六、治疗结果 | 第14-18页 |
(一) 治疗后中医症候变化的比较 | 第14-15页 |
(二)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比较 | 第15页 |
(三) 治疗前后客观疗效比较 | 第15-17页 |
(四) 两组患者治疗后毒副反应比较 | 第17-18页 |
讨论 | 第18-35页 |
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 的发病机制 | 第18-21页 |
(一) APL 细胞相关因素 | 第18-20页 |
(二)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 第20页 |
(三) 化疗的影响 | 第20-21页 |
二、DIC(pre-DIC)的诊断 | 第21页 |
三、APL 并发 DIC 的治疗 | 第21-24页 |
四、中医文献对白血病的认识 | 第24-30页 |
(一) 病名 | 第24-25页 |
(二) 病因、病位 | 第25页 |
(三) 病机 | 第25-26页 |
(四) 方药研究 | 第26-29页 |
(五) 治则治法与组方探讨 | 第29-30页 |
五、现代药理研究 | 第30-33页 |
(一) 抗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凋亡作用 | 第30-31页 |
(二) 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 | 第31-32页 |
(三) 逆转白细胞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 | 第32-33页 |
六、临床疗效分析 | 第33-35页 |
(一) 对中医临床主要症状疗效观察 | 第33页 |
(二) 对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观察 | 第33页 |
(三) 对治疗前后客观有效率及血液凝血和纤溶指标变化的观察 | 第33页 |
(四) 治疗后肝肾功及乳酸脱氢酶的变化观察 | 第33-34页 |
(五) 毒副反应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综述 | 第40-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详细摘要 | 第60-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