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11页 |
| 1 前言 | 第11-17页 |
| ·芦笋产业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世界芦笋产业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我国芦笋产业发展现状 | 第12页 |
| ·芦笋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品种 | 第12-13页 |
| ·施肥 | 第13-16页 |
| ·清茬方式与培土厚度 | 第16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3个芦笋品种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研究 | 第17-3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 ·试验地自然概况 | 第17页 |
| ·试验年度生长季内气候条件 | 第17页 |
|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17-18页 |
| ·田间管理 | 第18页 |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18-19页 |
| ·清园前地上部分生物学性状的测定 | 第18页 |
| ·笋产量测定 | 第18页 |
| ·营养物质的测定 | 第18-19页 |
|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19页 |
| ·过氧化物同工酶测定 | 第1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8页 |
| ·春季清园前地上部分生物学性状比较 | 第19-20页 |
| ·不同年度笋产量比较 | 第20-21页 |
| ·笋产量与上年度越冬前芦笋植株性状相关分析 | 第21页 |
| ·日均产笋速率比较 | 第21-22页 |
| ·合格笋农艺性状比较 | 第22-23页 |
| ·各级笋支数比例比较 | 第23-24页 |
| ·06年各级笋支数比例 | 第23页 |
| ·07年各级笋支数比例 | 第23-24页 |
| ·08年各级笋支数比例 | 第24页 |
| ·不合格笋类型比较 | 第24-25页 |
| ·营养成分含量比较 | 第25-27页 |
| ·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 | 第25页 |
| ·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25-26页 |
| ·维生素C、芦丁、氨基酸及硝酸盐含量 | 第26-27页 |
| ·矿质元素含量 | 第27页 |
| ·光合色素含量比较 | 第27-28页 |
| ·过氧化物酶酶谱比较 | 第28页 |
| 3 小结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不同氮肥用量对绿芦笋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30-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页 |
|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30页 |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30页 |
| ·笋产量测定 | 第30页 |
|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 ·营养物质和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 ·对绿芦笋产量及其合格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 ·对不同采笋期产笋速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对嫩茎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对绿芦笋品质的影响 | 第33-35页 |
| ·对嫩茎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33页 |
| ·对嫩茎维生素C、芦丁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对嫩茎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 3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不同磷肥用量对绿芦笋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36-4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页 |
|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36页 |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36页 |
| ·笋产量测定 | 第36页 |
|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 第36页 |
| ·营养物质的测定 | 第3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 ·对绿芦笋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对不同采笋期产笋速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对嫩茎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对绿芦笋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39-41页 |
| ·对嫩茎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9页 |
| ·对嫩茎粗蛋白质等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对嫩茎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 3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清茬方式与培土厚度对绿芦笋产量和笋形的影响 | 第42-5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页 |
|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42页 |
| ·项目测定 | 第42页 |
| ·笋产量的测定 | 第42页 |
| ·地温的测定 | 第4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0页 |
| ·清茬方式和培土厚度对笋产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清茬方式和培土厚度对合格笋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3-45页 |
| ·对合格笋单株采笋支数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对合格笋单支重的影响 | 第44页 |
| ·对合格笋笋径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清茬方式和培土厚度对不合格笋比例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清茬方式对不合格笋比例的影响 | 第45页 |
| ·培土厚度对不合格笋比例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清茬方式和培土厚度对采笋初日及日均产笋速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培土厚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47-50页 |
| ·对采笋前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对采笋中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对采笋后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 3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 第51-54页 |
| ·主要结论 | 第51-52页 |
| ·讨论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