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6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三、本文讨论范围的界定 | 第14页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思路 | 第14-16页 |
第一章 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的概念之辨 | 第16-21页 |
第一节 联合抵制的基本范畴厘定 | 第16-18页 |
一、联合抵制的国内外概念评析 | 第16-18页 |
二、联合抵制含义的重新界定 | 第18页 |
第二节 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一、行业协会的含义 | 第18-19页 |
二、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概念的廓清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我国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产生的动因分析 | 第21-27页 |
第一节 我国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产生的经济动因 | 第21-23页 |
一、市场竞争机制的影响 | 第21页 |
二、供需规律的影响 | 第21-22页 |
三、交易成本的影响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我国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产生的社会动因 | 第23-24页 |
一、行业协会社会认可度的提高 | 第23页 |
二、行业协会社会责任的实现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我国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产生的心理动因 | 第24-25页 |
一、群体决策中的从众心理 | 第24-25页 |
二、寻求联合行为的规模效应 | 第25页 |
第四节 我国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产生的组织动因 | 第25-27页 |
一、协会设立目的的特殊普遍性 | 第25-26页 |
二、协会成员的竞争性 | 第26页 |
三、协会的自治性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我国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的现状探析 | 第27-37页 |
第一节 我国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的实践现状 | 第27-33页 |
一、我国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呈现多样化类型 | 第27-30页 |
二、我国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呈现双重效应 | 第30-32页 |
三、我国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所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我国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的法律规制现状 | 第33-37页 |
一、我国《反垄断法》颁布前的相关立法 | 第33页 |
二、我国《反垄断法》对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的有关规定 | 第33-35页 |
三、我国《反垄断法》对行业协会联合抵制的规制所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我国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的制度框架建构 | 第37-52页 |
第一节 完善我国《反垄断法》对行业协会联合抵制的相关规定 | 第37-41页 |
一、我国《反垄断法》中行业协会含义的具体界定 | 第37-38页 |
二、一般性规定与具体列举相结合 | 第38页 |
三、完善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的法律责任 | 第38-40页 |
四、我国《反垄断法》对行业协会予以专章规制的思考 | 第40-41页 |
第二节 确立我国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的基本判断原则 | 第41-48页 |
一、美国对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基本判断原则的历史变迁 | 第41-43页 |
二、美国基本判断原则在中国适用的思考路径 | 第43-44页 |
三、基本判断原则在我国的具体适用 | 第44-48页 |
第三节 完善行业协会联合抵制行为的缓冲机制 | 第48-50页 |
一、针对协会成员设置的缓冲机制 | 第48-49页 |
二、针对非协会成员设置的缓冲机制 | 第49-50页 |
第四节 行业协会与公共利益的建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 第50-52页 |
一、培养社会责任感是协会成员社会责任的逻辑延伸 | 第50-51页 |
二、培养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可 | 第51页 |
三、培养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缓和与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 | 第51页 |
四、培养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促进联合抵制行为产生积极效应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