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律师参与型调解概述 | 第10-21页 |
一、调解的界定 | 第10-17页 |
(一) 调解的意涵 | 第10-15页 |
(二) 调解的类型 | 第15-17页 |
二、律师参与型调解的界定 | 第17-21页 |
(一) 律师参与型调解的定义 | 第18页 |
(二) 律师参与型调解的类型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律师参与型调解的理论框架 | 第21-34页 |
一、律师在参与型调解中的角色定位 | 第21-28页 |
(一) 特定社会角色(宏观理念上的探讨) | 第21-22页 |
(二)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微观构件上的探讨) | 第22-24页 |
(三) 规范型塑下的社会存在 | 第24-28页 |
二、律师参与型调解机制的理论焦点 | 第28-34页 |
(一) 律师参与型调解的正当性获得——以独立性为前提 | 第28-29页 |
(二) 律师参与型调解的利益冲突状况分析 | 第29-30页 |
(三) 律师参与型调解同其他解纷方式的衔接 | 第30-33页 |
(四) 律师参与型调解的法制化与规范化趋势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我国律师参与型调解的模式评介 | 第34-47页 |
一、"律师调解中心"模式——"主导型调解"的典范 | 第35-43页 |
(一) 律师调解中心(青岛) | 第35-38页 |
(二) 大连开发区晟大调解工作中心 | 第38-41页 |
(三) "律师调解中心"模式的问题反思 | 第41-43页 |
二、"律师派驻服务"模式——"辅助型调解"的尝试 | 第43-47页 |
(一) 福田模式 | 第43-44页 |
(二) 其它辅助型调解模式 | 第44-46页 |
(三) "律师派驻服务"模式的宏观反思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律师参与型调解模式的建构 | 第47-58页 |
一、规范性要素的建构 | 第47-51页 |
(一) 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正当性规范 | 第48页 |
(二) 制定专门的部门规章——框架性规范 | 第48-51页 |
(三) 制定有关的行为规范——补充性规范 | 第51页 |
二、观念性要素的建构 | 第51-55页 |
(一) 律师自身观念的调整 | 第52-53页 |
(二) 人民群众观念的更新 | 第53-54页 |
(三) 法院观念的转变 | 第54页 |
(四) 行政机关观念的改变 | 第54-55页 |
三、能力性要素的建构 | 第55-57页 |
(一) 宏观层面 | 第56页 |
(二) 微观层面 | 第56-57页 |
四、市场性要素与监管性要素的建构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