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1 引言 | 第15-3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30页 |
·黄瓜性别分化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环境条件及外源生长物质对黄瓜雌花分化的影响 | 第20-21页 |
·乙烯的信号转导途径及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乙烯对黄瓜雌性分化的影响 | 第24-26页 |
·SSH(抑制消减杂交)文库构建的原理及特点 | 第26-29页 |
·SSH(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存在的问题及思路 | 第30-3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56页 |
·乙烯利对黄瓜的雌性效应研究 | 第33-34页 |
·田间调查 | 第33页 |
·雌雄花芽的电镜观察 | 第33-34页 |
·乙烯利诱导黄瓜茎尖的SSH文库构建 | 第34-45页 |
·试验材料 | 第34-35页 |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抑制消减杂交 | 第36-41页 |
·PCR产物的纯化 | 第41-42页 |
·PCR产物克隆 | 第42页 |
·PCR筛选 | 第42-43页 |
·斑点杂交筛选 | 第43-45页 |
·文库筛选基因及乙烯信号转导基因的表达检测 | 第45-47页 |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47页 |
·黄瓜S-腺苷-L-高半胱氨酸水解酶基因(CS-SAHH)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47-51页 |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试验方法 | 第47-51页 |
·黄瓜EIN3-Binding F-box protein gene 1(CS-EBF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51-53页 |
·试验材料 | 第51页 |
·试验方法 | 第51-53页 |
·黄瓜酸性核糖体蛋白(CS-P0)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53-56页 |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试验方法 | 第53-5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6-97页 |
·不同浓度乙烯利对黄瓜的雌性诱导效果 | 第56-58页 |
·150 mg/L乙烯利对两叶一心期黄瓜的诱雌效果最好 | 第56-57页 |
·乙烯利处理后抑制黄瓜雄蕊发育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57-58页 |
·黄瓜茎尖SSH差减文库构建 | 第58-70页 |
·总RNA的提取及mRNA的分离 | 第58-59页 |
·ds cDNA的合成及合成效率检测 | 第59页 |
·接头连接效率检测 | 第59-60页 |
·两次PCR扩增结果 | 第60页 |
·消减效率的PCR检测 | 第60-61页 |
·SSH产物克隆及文库质量评价 | 第61-62页 |
·菌液斑点杂交 | 第62页 |
·ESTs获得与分析 | 第62-70页 |
·文库筛选ESTs及乙烯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 | 第70-75页 |
·6个ESTs在植株不同部位的表达分析 | 第70-72页 |
·乙烯合成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72页 |
·11个ESTs在茎尖中的表达分析 | 第72-74页 |
·11个ESTs在花芽中的表达分析 | 第74-75页 |
·S-腺苷-L高半胱氨酸水解酶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75-85页 |
·CS-SAHH基因编码区全长的获得 | 第75-78页 |
·CS-SAHH蛋白结构分析 | 第78-82页 |
·CS-SAHH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82-85页 |
·EIN3-Binding F-box protein 1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85-92页 |
·CS-EBF1基因编码区全长片段的获得 | 第85-87页 |
·CS-EBF1蛋白结构分析 | 第87-90页 |
·乙烯利诱导后CS-EBF1基因的表达研究 | 第90-92页 |
·酸性核糖体蛋白(CS-PO)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92-97页 |
·CS-PO基因编码区全长片段的获得 | 第92-93页 |
·CS-PO蛋白结构分析 | 第93-95页 |
·CS-PO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95-97页 |
4 讨论 | 第97-105页 |
·乙烯利对黄瓜雄性系的促雌效果 | 第97页 |
·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技术筛选乙烯利诱导黄瓜雌性表达相关基因 | 第97-98页 |
·黄瓜雌性表达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98-99页 |
·黄瓜雌性表达相关基因 | 第99-103页 |
·EIN3-Binding F-box protein 1基因(CS-EBF1) | 第99-101页 |
·S-腺苷-L高半胱氨酸水解酶基因(CS-SAHH) | 第101-102页 |
·酸性核糖体蛋白PO基因(CS-PO) | 第102-103页 |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03-105页 |
·本研究的创新 | 第103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103-105页 |
5 结论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9页 |
附录 | 第119-12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