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 关于作物青枯病 | 第9-10页 |
| ·青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9页 |
| ·青枯病的防治 | 第9-10页 |
| 2 青枯雷尔氏菌及其致病机理 | 第10-11页 |
| ·青枯雷尔氏菌 | 第10页 |
| ·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机理 | 第10-11页 |
| 3 青枯雷尔氏菌种下分化 | 第11-12页 |
| 4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分化的分子机理 | 第12-14页 |
| ·EPS I 合成相关基因 | 第12页 |
| ·胞外蛋白及II 型分泌系统和III 型分泌系统的相关基因 | 第12-13页 |
| ·网络状调节系统相关基因 | 第13-14页 |
| 5 研究目的及创新性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不同作物中的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分化 | 第15-23页 |
| 1 前言 | 第1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16页 |
| ·材料 | 第15页 |
| ·方法 | 第15-16页 |
| ·统计 | 第1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6-21页 |
| ·青枯雷尔氏菌的鉴定 | 第16-17页 |
|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的测定 | 第17-19页 |
| ·番茄植株中青枯雷尔氏菌分布及致病力分化 | 第19-20页 |
| ·花生植株中青枯雷尔氏菌分布及致病力分化 | 第20页 |
| ·生姜植株中青枯雷尔氏菌分布及致病力分化 | 第20-21页 |
| 4 讨论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生防菌作用下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 第23-30页 |
| 1 前言 | 第2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 ·材料 | 第23-24页 |
| ·方法 | 第24页 |
| ·统计 | 第24-2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 ·生防菌作用下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分化 | 第25-26页 |
| ·生防菌持续作用下青枯雷尔氏菌Rs91 的致病力分化 | 第26-27页 |
| ·青枯雷尔氏菌Rs91 和Rs1100 的继代培养过程的致病力分化 | 第27-28页 |
| 4 讨论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分化的分子机理 | 第30-39页 |
| 1 前言 | 第30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0-32页 |
| ·材料 | 第30页 |
| ·方法 | 第30-31页 |
| ·统计 | 第31-3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 ·青枯雷尔氏菌的转化 | 第32页 |
| ·青枯雷尔氏菌Tn5 突变株Kan~R 基因的验证 | 第32-33页 |
| ·青枯雷尔氏菌Tn5 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33-34页 |
| ·青枯雷尔氏菌突变株致病力测定 | 第34-36页 |
| ·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突变株插入位点 | 第36-37页 |
| 4 讨论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突变株与原始菌株的生物学异质性研究 | 第39-47页 |
| 1 前言 | 第39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9-41页 |
| ·材料 | 第39页 |
| ·方法 | 第39-41页 |
| ·统计 | 第4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 ·初始pH 值对无致病力突变株生长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培养温度对无致病力突变株生长的影响 | 第42页 |
| ·无致病力突变株生长曲线异质性 | 第42-43页 |
| ·无致病力突变株胞外多糖含量异质性 | 第43-44页 |
| ·无致病力突变株TTC 液体培养基分光光度计吸收峰分析 | 第44-45页 |
| 4 讨论 | 第45-4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附录 | 第54-57页 |
| 个人简历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