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转型的山地滨水区城市设计策略与控制--以重庆市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5页 |
1 绪论 | 第15-29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选题背景 | 第15-1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9-22页 |
·基本概念 | 第19-21页 |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21-22页 |
·国内外理论研究 | 第22-26页 |
·国外现状 | 第22-24页 |
·国内现状 | 第24-26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6-29页 |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2 滨水区整体形态变化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29-61页 |
·当前我国山地城市滨水区整体形态变化趋势 | 第29-33页 |
·都市区域空间的演变 | 第29-31页 |
·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结构转型 | 第31-32页 |
·稀缺土地资源与无序开发模式 | 第32-33页 |
·新产业类型对空间需求的减少 | 第33页 |
·当前重庆城市滨水区整体形态存在的问题 | 第33-58页 |
·城市原始生境①的破坏 | 第35-41页 |
·滨水区建筑功能及开发模式单一 | 第41-50页 |
·滨水区文化及人文设施缺乏 | 第50-55页 |
·滨江道路及景观缺乏人性化设计 | 第55-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3 山地城市滨水区生态设计策略 | 第61-91页 |
·“四线”生态控制策略 | 第62-72页 |
·“四线”城市形态构成要素 | 第62-63页 |
·消落带岸线 | 第63-65页 |
·滨水市政线 | 第65-69页 |
·城市天际线 | 第69-71页 |
·自然山脊线 | 第71-72页 |
·功能复合开发及垂直空间体系设计策略 | 第72-77页 |
·景观复合保护体系 | 第72-73页 |
·建筑功能复合开发策略 | 第73-74页 |
·垂直空间系统设计 | 第74-77页 |
·公共服务设施及旅游设施规划设计策略 | 第77-84页 |
·沿江文化资源的整理与规划 | 第77-80页 |
·码头工业遗产为节点的滨水文化格局 | 第80-82页 |
·营造市民休闲文化旅游空间 | 第82-84页 |
·多元交通及可持续滨江道路设计策略 | 第84-89页 |
·多元交通综合利用模式 | 第85-86页 |
·景观性滨江道路设计 | 第86-88页 |
·滨水岸线可持续设计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4 城市设计中的方法和控制机制探讨 | 第91-107页 |
·当前城市设计目标与方法的改变 | 第91-96页 |
·目标的改变 | 第91-93页 |
·设计方法的改变 | 第93-96页 |
·重点区域实行控制协调机制 | 第96-100页 |
·实行控制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 第96-97页 |
·控制协调机制的运作模式 | 第97-99页 |
·城市设计成果的动态管理机制 | 第99-100页 |
·在重庆的应用 | 第100-104页 |
·重庆的控制协调管理机制 | 第100-102页 |
·城市设计公众参与 | 第102-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7页 |
5 滨水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研究 | 第107-119页 |
·滨水区特质 | 第107-108页 |
·多重价值性 | 第107-108页 |
·矛盾复杂性 | 第108页 |
·滨水区城市设计的特点 | 第108页 |
·滨水区开发模式 | 第108-109页 |
·保护模式 | 第109页 |
·再开发模式 | 第109页 |
·新开发模式 | 第109页 |
·国外案例研究 | 第109-113页 |
·英国伯明翰城 | 第109-111页 |
·美国纽约巴特利公园城 | 第111-113页 |
·重庆实例应用 | 第113-119页 |
·渝中区下半城历史片区 | 第113-115页 |
·重钢工业遗址片区 | 第115-119页 |
6 结论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9页 |
附录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