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5页 |
| 前言 | 第15-17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7-29页 |
| 1 历代中医对慢性乙肝的认识 | 第17-19页 |
| 2 湿热疫毒是本病主要病因 | 第19-20页 |
| ·外感湿热疫毒 | 第19页 |
| ·饮食不节(洁),脾胃受损 | 第19页 |
| ·情志不调,肝失疏泄 | 第19-20页 |
| ·禀赋不足,劳欲体虚 | 第20页 |
| 3 慢性乙肝基本病机特点 | 第20-25页 |
| ·正气不足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基础 | 第20-21页 |
| ·湿热疫毒的侵袭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始动因素。 | 第21页 |
| ·湿热瘀毒互结,肝脾肾受损为基本病机 | 第21-25页 |
| 4 慢性乙肝湿热瘀毒证的辨识要点 | 第25-26页 |
| ·临床症状体征 | 第25页 |
| ·实验室检查指标 | 第25-26页 |
| 5 清化湿热瘀毒法的确立 | 第26-28页 |
| ·清化湿热瘀毒为基本大法 | 第26页 |
| ·适时配合调养肝脾 | 第26-27页 |
| ·清化湿热瘀毒法应用要点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9-59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9-36页 |
| ·试验设计类型、原则 | 第29页 |
| ·病例选择 | 第29-32页 |
| ·治疗方案 | 第32-36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36-58页 |
| ·一般资料 | 第36-39页 |
| ·疗效观察 | 第39-52页 |
| ·讨论 | 第52-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59-82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59-61页 |
| ·实验药品 | 第59页 |
| ·药品制备 | 第59-60页 |
| ·实验动物 | 第60页 |
| ·实验条件 | 第60页 |
| ·主要器材 | 第60-61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 ·造模 | 第61页 |
| ·分组及剂量 | 第61-62页 |
|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62-63页 |
| ·统计方法 | 第63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63-73页 |
| ·一般状况 | 第63-64页 |
| ·体重 | 第64-66页 |
| ·化肝解毒汤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血液生化学指标的影响 | 第66页 |
| ·化肝解毒汤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慢性肝损伤凝血四项的影响 | 第66-67页 |
| ·化肝解毒汤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慢性肝损伤及血液流变学 | 第67-69页 |
| ·血清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 | 第69-70页 |
| ·化肝解毒汤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血液中NO、iNOS指标的影响 | 第70页 |
| ·白细胞介素(IL-2、IL-4、IL-13)、干扰素IFN-γ指标结果 | 第70-71页 |
| ·肝组织病理学结果 | 第71-73页 |
| 4 讨论 | 第73-80页 |
| ·对慢性乙肝动物模型的评价 | 第73-75页 |
| ·阳性药物的选择 | 第75页 |
| ·化肝解毒汤对慢性乙肝大鼠干预作用的机制探讨 | 第75-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结语 | 第82-83页 |
| 附录一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第83-90页 |
| 附录二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 第90-102页 |
| 附录三 中英文名词对照表 | 第102-103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3-104页 |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