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26页 |
·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网络问政现象 | 第8-9页 |
·网络问政的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网络问政的研究现状:维度、内容、缺陷 | 第10-14页 |
·西方网络民主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协商民主的内涵、背景、理论 | 第18-20页 |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 | 第20-24页 |
·交往行为理论 | 第20-21页 |
·从交往行为理论到协商民主理论 | 第21-22页 |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模式 | 第22-23页 |
·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的制度模式 | 第23-24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4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2 网络问政的学理内涵与外延 | 第26-34页 |
·对网络问政内涵的三种理解及其界定 | 第26-28页 |
·网络问政内涵的思考 | 第28-34页 |
·网络问政的内涵 | 第28-29页 |
·混淆概念:网络舆论监督即网络问政? | 第29-30页 |
·网络问政与网络舆论监督的区别 | 第30-32页 |
·网络问政的外延:究竟哪些属于网络问政事件? | 第32-34页 |
3 网络问政的发展历程和典型模式 | 第34-49页 |
·网络问政的发展历程和标志性事件 | 第34-41页 |
·网络问政孕育阶段(2003-2007年) | 第34-35页 |
·网络问政元年(2008年) | 第35-36页 |
·网络问政纵深推进阶段(2009年) | 第36-39页 |
·网络问政迅猛发展阶段(2010年) | 第39-41页 |
·动员组织型的网络问政模式 | 第41-43页 |
·动员组织型的网络问政模式及典型案例 | 第41-42页 |
·组织型的网络问政模式的优势与缺陷 | 第42-43页 |
·自由对话型的网络问政模式 | 第43-46页 |
·自由对话型的网络问政及典型案例 | 第43-45页 |
·自由对话型的网络问政模式的优点与缺点 | 第45-46页 |
·被动引爆型的网络问政模式 | 第46-49页 |
·被动引爆型的网络问政模式及典型案例 | 第46-48页 |
·被动引爆型的网络问政模式的优点与缺点 | 第48-49页 |
4 中国网络问政模式的运行机制 | 第49-63页 |
·个案选择:岭南十拍与番禺垃圾厂的垃圾问计 | 第49-50页 |
·中国网络问政的运行机制 | 第50-61页 |
·触发:媒体组织议题或设置议程,建构公共领域引发讨论 | 第50-52页 |
·表达:网络公共空间讨论表达"民间声音" | 第52-56页 |
·聚焦:媒体报道框架集中呈现"民意立场" | 第56-58页 |
·沟通:实体公共领域的官民互动 | 第58-60页 |
·转化:交往权力影响行政权力:外部倡议型议程形成和开启政策窗. | 第60-61页 |
·网络问政本质:交往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相互作用 | 第61-63页 |
5 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网络问政的特殊性 | 第63-74页 |
·内在动力:政治体制改革阻力重重,只能在现有体制内寻求创新 | 第63-68页 |
·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协调,要求突破全能主义政治的模式 | 第63-65页 |
·政治改革阻力重重举步维艰,只能寻求体制内的小修小改 | 第65-66页 |
·网络问政是中国政治渐进式改革中诞生的特殊产物 | 第66-68页 |
·外部力量:社会转型期阶层利益多元化,迫切寻求释放民意的表达机制 | 第68-71页 |
·中国公民社会逐步壮大,强烈要求参与公共事务 | 第68-69页 |
·激烈的非制度政治参与现象增加,网络问政成为释放民意的有效形式 | 第69-71页 |
·技术契机: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及发展 | 第71-74页 |
6 网络问政的价值与限制 | 第74-82页 |
·网络问政的价值 | 第74-77页 |
·网络问政是一种良性的利益诉求机制和社心理疏导机制 | 第74-75页 |
·网络问政转变了官员执政思维,拓展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形式 | 第75-76页 |
·网络问政有利于培养现代政治人格,反促公民社会发育 | 第76-77页 |
·网络问政的限制 | 第77-82页 |
·制度层面的限制:制度缺失网络问政效果不佳 | 第77-79页 |
·观念层面的限制:有些网络问政成为"政治秀"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注释 | 第85-93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93-94页 |
后记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