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流域纳污能力及污染负荷分配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湖泊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及总量分配方法 | 第19-35页 |
·湖泊流域的特点 | 第19-21页 |
·一体化特征 | 第19页 |
·水力停留时间长 | 第19-20页 |
·动力学过程复杂 | 第20-21页 |
·流域水污染来源识别与污染特征 | 第21-23页 |
·流域水污染的来源识别 | 第21-22页 |
·不同阶段的污染特征 | 第22-23页 |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 | 第23-26页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法 | 第26-35页 |
·常用方法 | 第27-28页 |
·优化模型 | 第28-29页 |
·水污染物总量分配层次模型 | 第29-35页 |
3 汤逊湖流域水环境模型 | 第35-51页 |
·汤逊湖流域概况及水环境现状 | 第35-40页 |
·自然地理 | 第35-36页 |
·气候降水 | 第36页 |
·河流水系 | 第36-37页 |
·湖泊功能 | 第37页 |
·社会经济 | 第37-40页 |
·水环境现状 | 第40页 |
·汤逊湖水环境模型总体设计 | 第40-41页 |
·汤逊湖二维水流模型 | 第41-46页 |
·模型原理与结构 | 第41-42页 |
·模型率定与验证 | 第42-46页 |
·汤逊湖水质数学模型 | 第46-51页 |
·模型原理与结构 | 第46-47页 |
·模型率定与验证 | 第47-51页 |
4 汤逊湖流域纳污能力研究 | 第51-70页 |
·汤逊湖流域污染负荷评价 | 第51-53页 |
·污染负荷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污染负荷计算结果 | 第52-53页 |
·汤逊湖水体纳污能力计算模型 | 第53-54页 |
·污染指标的确定 | 第53页 |
·纳污能力计算 | 第53-54页 |
·汤逊湖流域纳污能力计算结果 | 第54-67页 |
·水环境目标的确定 | 第54页 |
·现状年纳污能力计算结果 | 第54-58页 |
·2015年纳污能力计算结果 | 第58-62页 |
·2020年纳污能力计算结果 | 第62-67页 |
·影响汤逊湖流域纳污能力的因素分析 | 第67-70页 |
·湖泊水质保护目标 | 第67页 |
·湖泊水体特征 | 第67-68页 |
·入湖污染物特性 | 第68-69页 |
·污水排放口布置与排放方式 | 第69页 |
·湖泊水力调度 | 第69-70页 |
5 汤逊湖流域污染负荷分配研究 | 第70-80页 |
·汤逊湖流域污染负荷分配目标的确定 | 第70页 |
·汤逊湖流域污染负荷分配 | 第70-77页 |
·污染源之间的控制分配 | 第70-73页 |
·行政区之间的控制分配 | 第73-76页 |
·排污口之间的控制分配 | 第76-77页 |
·汤逊湖流域水环境防治措施 | 第77-80页 |
·陆域点源污染物防治措施 | 第77-78页 |
·陆域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 第78-79页 |
·渔业内源污染防治措施 | 第79页 |
·流域外巡司河入流的治理与调控 | 第79-8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80-81页 |
·主要学术贡献 | 第81页 |
·问题及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