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1页 |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8-10页 |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火电厂热力系统热平衡分析 | 第11-25页 |
| ·等效热降法简介 | 第11-15页 |
| ·等效热降的概念 | 第11页 |
| ·等效热降及抽汽效率的计算 | 第11-12页 |
| ·抽汽效率的矩阵形式 | 第12-13页 |
| ·各种不同类型机组的等效热降 | 第13页 |
| ·各级抽汽等效热降的简捷算法 | 第13-14页 |
| ·等效热降法的应用条件 | 第14-15页 |
| ·电厂热力系统热经济性状态方程 | 第15-17页 |
| ·汽水分布方程 | 第15-16页 |
| ·汽轮机功率方程 | 第16页 |
| ·锅炉吸热量方程 | 第16-17页 |
| ·热经济性指标方程 | 第17页 |
| ·大港电厂机组热力系统热平衡分析 | 第17-24页 |
| ·大港电厂热力系统介绍 | 第17-18页 |
| ·热力系统整体热平衡计算 | 第18-20页 |
| ·热力系统局部定量热平衡计算分析 | 第20-24页 |
| ·加热器端差对热经济性影响的定量分析 | 第20-23页 |
| ·加热器抽汽压损对热经济性影响的定量分析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火电厂热力系统火用分析 | 第25-45页 |
| ·火用值计算方法 | 第25-26页 |
| ·稳定工质的焓火用 | 第25页 |
| ·燃料火用的计算 | 第25-26页 |
| ·火用损失 | 第26页 |
| ·火用平衡 | 第26-27页 |
| ·火用分析模型 | 第27-28页 |
| ·工程火用分析火用流分类 | 第27-28页 |
| ·工程火用分析通用模型和平衡方程 | 第28页 |
| ·火用分析评价指标 | 第28-30页 |
| ·火电厂热力系统的通用火用矩阵方程 | 第30-35页 |
| ·回热加热器的火用分析 | 第30-32页 |
| ·简单传热模型及各种型式加热器的火用平衡方程 | 第30-32页 |
| ·热力学平均温度的确定 | 第32页 |
| ·回热系统通用火用矩阵方程 | 第32-35页 |
| ·基本参数的规定 | 第32-33页 |
| ·通用火用矩阵方程的基本形式 | 第33-35页 |
| ·火电厂热力系统火用损矩阵方程 | 第35-37页 |
| ·热力系统单元的划分 | 第35-36页 |
| ·火电厂热力系统火用损矩阵方程 | 第36-37页 |
| ·大港电厂热力系统火用分析 | 第37-43页 |
| ·基态的确定 | 第37页 |
| ·抽汽系数的计算 | 第37-38页 |
| ·变工况火用经济指标的计算及分析 | 第38-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大港电厂热力系统的结构优化 | 第45-67页 |
| ·大港电厂热力系统各分系统和分设备结构优化的可行性 | 第45-51页 |
| ·热力系统各小系统结构优化可行性分析 | 第45-49页 |
| ·轴封渗漏及其利用系统 | 第45页 |
| ·厂用辅助蒸汽系统 | 第45-47页 |
| ·过热器喷水减温系统 | 第47-49页 |
| ·排污及其利用系统 | 第49页 |
| ·热力系统各分设备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49-51页 |
| ·疏水泵 | 第49-50页 |
| ·蒸汽冷却器 | 第50-51页 |
| ·大港电厂热力系统各分系统和分设备结构优化研究方案 | 第51-67页 |
| ·热力系统各小系统结构优化方案 | 第51-60页 |
| ·轴封渗漏及其利用系统的定量分析和改进措施 | 第51-52页 |
| ·厂用蒸汽系统的定量分析及其改进建议 | 第52-54页 |
| ·过热器喷水减温系统优化改进方案 | 第54-58页 |
| ·排污及其利用系统热经济性分析及其改造方案 | 第58-60页 |
| ·热力系统各设备结构优化方案 | 第60-67页 |
| ·疏水泵系统的定量分析及其疏水收集方式的优化 | 第60-63页 |
| ·蒸汽冷却器定量分析及其不同联结方式的热经济性计算 | 第63-6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附录 | 第73-76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