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9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几个基本概念 | 第14-22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研究创新说明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9-46页 |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9-34页 |
·知识网络研究现状 | 第34-39页 |
·企业成长的三种模式比较 | 第39-43页 |
·高技术企业成长研究现状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高技术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分析 | 第46-66页 |
·知识溢出与高技术集群知识网络 | 第46-48页 |
·高技术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内涵与特征 | 第48-53页 |
·高技术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内涵 | 第48-51页 |
·高技术集群知识网络的特征 | 第51-53页 |
·高技术产业集群知识网络构成要素与维度划分 | 第53-58页 |
·高技术集群知识网络的构成要素 | 第53-55页 |
·高技术集群知识网络的维度划分 | 第55-58页 |
·知识网络与高技术集群企业成长关联性分析 | 第58-65页 |
·高技术集群本地知识网络:集群企业成长的支点 | 第58-62页 |
·全球知识网络嵌入:集群企业持续成长的杠杆 | 第62页 |
·高技术集群知识网络的国际启示:硅谷的知识交流网络 | 第62-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高技术企业知识能力分析 | 第66-75页 |
·企业知识能力与企业异质性分析 | 第66-69页 |
·企业知识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 第69-73页 |
·企业知识能力的内涵 | 第69-72页 |
·企业知识能力的特征 | 第72-73页 |
·企业知识能力的维度划分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知识网络、企业知识能力与高技术集群企业成长机理分析 | 第75-90页 |
·理论模型构建 | 第75-76页 |
·知识网络、企业知识能力对高技术集群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 | 第76-86页 |
·知识网络要素对企业知识能力的作用机理 | 第76-82页 |
·知识能力要素对高技术集群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 | 第82-86页 |
·知识网络演进与高技术集群企业成长的关系分析 | 第86-89页 |
·高技术集群知识网络演进阶段划分 | 第86页 |
·初级网络形成阶段与高技术集群企业生存 | 第86-87页 |
·中级网络形成阶段与高技术集群企业成长 | 第87-88页 |
·高级网络形成阶段与高技术集群企业持续成长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知识网络、企业知识能力与高技术集群企业成长实证研究 | 第90-127页 |
·研究模型与假设 | 第90-91页 |
·数据收集 | 第91-96页 |
·变量的度量 | 第91-94页 |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取 | 第94-96页 |
·研究方法的确定——结构方程模型 | 第96-100页 |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97-98页 |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 | 第98-100页 |
·样本信度及效度检验 | 第100-111页 |
·样本数据的信度检验 | 第100-104页 |
·样本数据的效度分析 | 第104-111页 |
·SEM模型分析与评价 | 第111-122页 |
·初始SEM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 第111-115页 |
·SEM模型的修正与评价 | 第115-120页 |
·模型确定 | 第120-122页 |
·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122-126页 |
·假设检验 | 第122-124页 |
·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解释 | 第124页 |
·实证结果的启示 | 第124-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七章 基于知识网络的高技术集群企业成长策略 | 第127-143页 |
·我国高技术集群发展现状 | 第127-134页 |
·我国高技术集群知识网络分析 | 第134-138页 |
·基于知识网络的我国高技术集群企业成长对策 | 第138-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7页 |
·研究结论 | 第143-145页 |
·研究展望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9页 |
附录 | 第159-166页 |
致谢 | 第166-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