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启动子的概念及其结构特征 | 第10-11页 |
·启动子的概念 | 第10页 |
·启动子的结构特征 | 第10-11页 |
·启动子克隆方法 | 第11-13页 |
·利用启动子探针载体筛选启动子 | 第11页 |
·利用常规 PCR 技术克隆启动子 | 第11页 |
·热不对称交错 PCR | 第11-12页 |
·利用载体或接头的染色体步移技术 | 第12-13页 |
·启动子的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实验测定方法 | 第13-14页 |
·计算机预测方法 | 第14-15页 |
·启动子的分类 | 第15-19页 |
·组成型启动子 | 第15页 |
·诱导型启动子 | 第15-16页 |
·组织特异性启动子 | 第16-19页 |
·启动子克隆的意义 | 第19页 |
2 引言 | 第19-21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21-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1-25页 |
·载体及菌株 | 第21页 |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培养基 | 第21-22页 |
·激素与抗生素 | 第22-23页 |
·主要溶液 | 第23-25页 |
·方法 | 第25-33页 |
·rbcS 启动子的克隆 | 第25-27页 |
·烟草总 DNA 的提取 | 第25-26页 |
·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26页 |
·试剂盒快速提取质粒 | 第26-27页 |
·DNA 片段的纯化回收(Fermentas 胶回收试剂盒) | 第27页 |
·rbcS:pBI121 和 rbcS:SLC1-1 载体的构建及 35S:SLC1-1 载体的验证 | 第27页 |
·烟草遗传转化方法 | 第27-28页 |
·无菌苗的组织培养 | 第27-28页 |
·叶盘制备及预培养 | 第28页 |
·农杆菌的活化和制备 | 第28页 |
·侵染及共培养 | 第28页 |
·选择培养 | 第28页 |
·继代培养 | 第28页 |
·生根培养 | 第28页 |
·移栽锻苗 | 第28页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28-33页 |
·转基因烟草植株PCR 的检测 | 第28-29页 |
·GUS 组织化学分析 | 第29页 |
·利用Inverse PCR 确定转基烟草植株的拷贝数 | 第29页 |
·转基因烟草植株的转录表达检测 | 第29-31页 |
·转基因烟草植株旁侧序列的分析 | 第31-33页 |
·转基因烟草植株含油量的测定 | 第33页 |
·T-DNA 突变株的分析 | 第33页 |
·花粉的收集及萌发试验方法 | 第33页 |
·花器官切片制作方法 | 第3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3-50页 |
·rbcS 启动子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3-36页 |
·植物表达载体35S:SLC1-1 的酶切验证及序列分析 | 第36-38页 |
·植物表达载体 rbcS:pBI121、rbcS:SLC1-1 的构建 | 第38-39页 |
·烟草转基因体系的建立及阳性苗的PCR 检测 | 第39-41页 |
·rbcS 基因启动子的活性鉴定 | 第41页 |
·转基植株的拷贝数的确定 | 第41-42页 |
·转基因植株的转录表达检测 | 第42页 |
·烟草油脂的测定 | 第42-43页 |
·T-DNA 突变株的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转基因烟草的叶、花器官变异 | 第43-44页 |
·花粉萌发 | 第44页 |
·花器官切片 | 第44-45页 |
·转基因烟草中插入区域的侧翼序列的克隆及测序 | 第45-49页 |
·T-DNA 插入区侧翼序列的测序结果以及侧翼序列和GenBank database 的比对 | 第49-50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0-53页 |
·烟草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 第50页 |
·烟草叶部组织特异性启动子rbcS 的克隆与鉴定 | 第50-51页 |
·IPCR 确定转基因烟草拷贝数 | 第51页 |
·转基因烟草外源基因的表达 | 第51-52页 |
·Tail-PCR 技术分析转基因烟草外源基因插入区的旁侧序列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英文摘要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