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10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上 “兴象”的渊源 | 第10-30页 |
| 一、“兴象”的社会文化渊源 | 第11-20页 |
| (一) 隋唐之初韵 | 第11-15页 |
| (二) 反对齐梁文风的努力 | 第15-18页 |
| (三) 盛唐气象 | 第18-20页 |
| 二、“兴象”的诗学渊源 | 第20-30页 |
| (一) “滋味”引生 | 第21-24页 |
| (二) “风骨”之力 | 第24-27页 |
| (三) “兴寄”之实 | 第27-30页 |
| 下 “兴象”的内涵特征 | 第30-53页 |
| 一、“兴”之意味 | 第32-38页 |
| (一) 托事于物之喻 | 第33-34页 |
| (二) 自然感发之情 | 第34-37页 |
| (三) 文尽意余 | 第37-38页 |
| 二、“象”之蕴含 | 第38-41页 |
| 三、“兴象”内涵探究 | 第41-53页 |
| (一) “兴象”的创作特征:“神来、气来、情来” | 第43-49页 |
| (二) “兴象”的风格:“声律风骨始备” | 第49-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