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论文--轻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论文

力学环境对镁合金AZ31降解行为影响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引言第9页
    1.2 可降解镁合金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6页
    1.3 课题的提出和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1 课题的提出第16-17页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7页
    1.4 章节安排第17-18页
    1.5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二章 腐蚀机制的建立和不同孔形镁合金接骨板模型的建立第19-24页
    2.1 腐蚀机制的建立第19-20页
        2.1.1 腐蚀机制的介绍第19-20页
        2.1.2 腐蚀机制的实现第20页
    2.2 不同孔形镁合金接骨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0-21页
    2.3 ABAQUS中模型的导入和属性定义第21-23页
        2.3.1 ABAQUS中模型的导入第21页
        2.3.2 ABAQUS中模型各属性的定义第21-23页
    2.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有限元模拟的结果与分析第24-33页
    3.1 弯曲力作用下相同直径圆孔镁合金接骨板(模型A)的降解特点第24-27页
        3.1.1 不同载荷下模型A的微电偶、应力及合应力腐蚀云图第24-26页
        3.1.2 不同载荷下模型A的氢气量和质量损失率曲线第26-27页
    3.2 弯曲力作用下不同直径圆孔镁合金接骨板(模型B)的降解特点第27-30页
        3.2.1 不同载荷下模型B的微电偶、应力及合应力腐蚀云图第27-29页
        3.2.2 不同载荷下模型B的氢气量和质量损失率曲线第29-30页
    3.3 两种孔形的镁合金接骨板氢气量和质量损失率的对比与分析第30-32页
        3.3.1 模型A和模型B氢气量的对比分析第30-31页
        3.3.2 模型A和模型B质量损失率的对比分析第31-32页
    3.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弯曲力对不同孔形镁合金接骨板降解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第33-55页
    4.1 实验所需设备和实验方法第33-35页
        4.1.1 实验所需设备第33-34页
        4.1.2 实验方法第34-35页
    4.2 实验材料的准备第35-39页
        4.2.1 板材的加工第35页
        4.2.2 弹簧参数的选择第35-36页
        4.2.3 模拟体液的配置第36-37页
        4.2.4 夹具的设计、加工与装配第37-38页
        4.2.5 气体采集装置的设计与装配第38-39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9-50页
        4.3.1 试件A所产生氢气量和质损率的变化分析第39-40页
        4.3.2 试件A的 pH值和形貌图变化分析第40-42页
        4.3.3 试件B所产生氢气量和质损率的变化分析第42页
        4.3.4 试件B的 pH值和形貌图的变化分析第42-45页
        4.3.5 40 N载荷下试件C的实验数据分析第45-47页
        4.3.6 40 N载荷下试件D的实验数据分析第47-50页
    4.4 不同载荷下试件A和试件B产生氢气量和质损率的对比分析第50-52页
        4.4.1 试件A和试件B所产生氢气量的对比分析第50-51页
        4.4.2 试件A和试件B质损率的对比分析第51-52页
    4.5 40 N载荷下试件C和试件D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第52-54页
        4.5.1 40 N载荷下试件C和试件D产生氢气量的对比分析第52-53页
        4.5.2 40 N载荷下试件C和试件D质损率的对比分析第53-54页
    4.6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有限元模拟结果和体外降解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第55-58页
    5.1 不同载荷下模型A与试件A所产生氢气量的对比分析第55-56页
    5.2 不同载荷下模型B与试件B所产生氢气量的对比分析第56-57页
    5.3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6.1 结论第58-59页
    6.2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种三维超声振动加工装置设计与研究
下一篇:电弧炉无功补偿及谐波抑制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