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NZP(磷酸锆钠)族材料的结构 | 第9-10页 | 
| 1.2 NZP族材料的应用 | 第10-12页 | 
| 1.2.1 零负膨胀材料 | 第10-11页 | 
| 1.2.2 快离子导体 | 第11-12页 | 
| 1.2.3 发光材料 | 第12页 | 
| 1.3 稀土发光材料的热猝灭性能 | 第12-14页 | 
|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Na_3Sc_2(PO_4)_3:Eu~(2+)发光材料相变调控热猝灭行为 | 第16-26页 | 
| 2.1 引言 | 第16页 | 
| 2.2 实验过程 | 第16-18页 | 
|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16-17页 | 
| 2.2.2 样品的制备与合成 | 第17-18页 | 
| 2.2.3 样品的表征 | 第18页 |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8-25页 | 
| 2.3.1 Na_(3-2x)Sc_2(PO_4)_3:xEu~(2+)物相分析 | 第18-19页 | 
| 2.3.2 Na_(3-2x)Sc_2(PO_4)_3:xEu~(2+)发光光谱分析 | 第19-20页 | 
| 2.3.3 Na_(3-2x)Sc_2(PO_4)_3:xEu~(2+)热猝灭性能分析 | 第20-21页 | 
| 2.3.4 Na_(3-2x)Sc_2(PO_4)_3:xEu~(2+)变温XRD分析和DSC分析 | 第21-22页 | 
| 2.3.5 Al/Zr离子取代对β-Na_(2.84)Sc_2(PO_4)_3:0.08Eu~(2+)相变和热猝灭性能的影响 | 第22-23页 | 
| 2.3.6 Al离子取代对γ-Na_(2.68)Sc_2(PO_4)_3:0.16Eu~(2+)相变和热猝灭性能的影响 | 第23-2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Na~+-Sc~(3+)离子取代增强Na_(0.84)Zr_2(PO_4)_3:0.08Eu~(2+)发光材料热猝灭性能研究 | 第26-36页 | 
| 3.1 引言 | 第26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26-27页 | 
|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26页 | 
| 3.2.2 样品的制备与合成 | 第26-27页 | 
| 3.2.3 样品的表征 | 第27页 |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 3.3.1 Na_(1-2x)Zr_2(PO_4)_3:xEu~(2+)物相分析 | 第27页 | 
| 3.3.2 Na_(1-2x)Zr_2(PO_4)_3:xEu~(2+)发光光谱分析 | 第27-28页 | 
| 3.3.3 Na_(1-2x)Zr_2(PO_4)_3:xEu~(2+)热猝灭性能分析 | 第28-29页 | 
| 3.3.4 Na-Sc取代对Na_(0.84+x)Zr_(2-x) Sc_x(PO_4)_3:0.08Eu~(2+)物相结构影响 | 第29-30页 | 
| 3.3.5 Na_(0.84+x)Zr_(2-x)Sc_x(PO_4)_3:0.08Eu~(2+)晶体结构分析 | 第30-32页 | 
| 3.3.6 Na_(0.84+x)Zr_(2-x)Sc_x(PO_4)_3:0.08Eu~(2+)变温XRD和晶格参数变化分析 | 第32-33页 | 
| 3.3.7 Na_(0.84+x)Zr_(2-x)Sc_x(PO_4)_3:0.08Eu~(2+)发光光谱分析 | 第33-34页 | 
| 3.3.8 Na_(0.84+x)Zr_(2-x)Sc_x(PO_4)_3:0.08Eu~(2+)热猝灭性能分析 | 第34-3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等价离子取代对Na_3Sc_2(PO_4)_3:Eu~(2+)发光材料热猝灭性能的影响 | 第36-47页 | 
| 4.1 引言 | 第36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36-37页 | 
| 4.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36-37页 | 
| 4.2.2 样品的制备与合成 | 第37页 | 
| 4.2.3 样品的表征 | 第37页 | 
| 4.3 La取代Sc对Na_3Sc_2(PO_4)_3:Eu~(2+)发光材料热猝灭性能的影响 | 第37-40页 | 
| 4.3.1 XRD物相分析 | 第37-38页 | 
| 4.3.2 发光光谱分析 | 第38页 | 
| 4.3.3 热猝灭性能分析 | 第38-40页 | 
| 4.4 Y取代Sc对Na_3Sc_2(PO_4)_3:Eu~(2+)发光材料热猝灭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 4.4.1 XRD物相分析 | 第40-41页 | 
| 4.4.2 发光光谱分析 | 第41页 | 
| 4.4.3 热猝灭性能分析 | 第41-42页 | 
| 4.5 Li取代Na对Na_3Sc_2(PO_4)_3:Eu~(2+)发光材料热猝灭性能的影响 | 第42-46页 | 
| 4.5.1 XRD物相分析 | 第42-43页 | 
| 4.5.2 发光光谱分析 | 第43页 | 
| 4.5.3 热猝灭性能分析 | 第43-44页 | 
| 4.5.4 Li_(3-2x)Sc_2(PO_4)_3:x Eu~(2+)物相分析 | 第44-45页 | 
| 4.5.5 Li_(3-2x)Sc_2(PO_4)_3:x Eu~(2+)光谱分析 | 第45-46页 | 
| 4.5.6 Li_(3-2x)Sc_2(PO_4)_3:x Eu~(2+)热猝灭性能分析 | 第46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不等价离子取代对Na_3Sc_2(PO_4)_3:Eu~(2+)发光材料热猝灭性能的影响 | 第47-57页 | 
| 5.1 引言 | 第47页 | 
| 5.2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 5.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47页 | 
| 5.2.2 样品的制备与合成 | 第47页 | 
| 5.2.3 样品的表征 | 第47-48页 | 
| 5.3 Na-Si取代P对Na_3Sc_2(PO_4)_3:Eu~(2+)发光材料热猝灭性能影响 | 第48-51页 | 
| 5.3.1 XRD物相分析 | 第48页 | 
| 5.3.2 发光光谱分析 | 第48-49页 | 
| 5.3.3 热猝灭性能分析 | 第49-50页 | 
| 5.3.4 色坐标分析 | 第50-51页 | 
| 5.4 Sn取代Na-Sc对Na_3Sc_2(PO_4)_3:Eu~(2+)发光材料热猝灭性能影响 | 第51-54页 | 
| 5.4.1 XRD物相分析 | 第51-52页 | 
| 5.4.2 发光光谱分析 | 第52-53页 | 
| 5.4.3 热猝灭性能分析 | 第53-54页 | 
| 5.5 Ti取代Na-Sc对Na_3Sc_2(PO_4)_3:Eu~(2+)发光材料热猝灭性能影响 | 第54-56页 | 
| 5.5.1 XRD物相分析 | 第54页 | 
| 5.5.2 发光光谱分析 | 第54-55页 | 
| 5.5.3 热猝灭性能分析 | 第55-56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 6.1 本学位论文总结 | 第57页 | 
| 6.2 展望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