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面轨道式擦窗机结构分析与安全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6页 |
1.2.1 擦窗机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擦窗机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安全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发展趋势 | 第16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擦窗机结构力学分析 | 第20-36页 |
2.1 结构组成及技术参数 | 第20-23页 |
2.1.1 结构组成 | 第20-23页 |
2.1.2 技术参数 | 第23页 |
2.2 结构受力分析 | 第23-30页 |
2.2.1 典型工况分析 | 第23-25页 |
2.2.2 典型结构受力分析 | 第25-30页 |
2.3 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计算 | 第30-35页 |
2.3.1 吊臂强度、刚度和稳定计算 | 第31-33页 |
2.3.2 立柱和底架的强度、刚度、稳定计算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擦窗机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36-52页 |
3.1 结构分析软件介绍 | 第36-37页 |
3.1.1 SolidWorks软件 | 第36-37页 |
3.1.2 ANSYS Workbench软件 | 第37页 |
3.2 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7-43页 |
3.2.1 结构基本假设 | 第37-38页 |
3.2.2 参数化建模 | 第38-43页 |
3.3 结构静力学分析 | 第43-49页 |
3.3.1 等效应力分析 | 第43-45页 |
3.3.2 总变形分析 | 第45-49页 |
3.3.3 分析结果总结 | 第49页 |
3.4 结构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擦窗机结构动态分析 | 第52-64页 |
4.1 结构模态分析 | 第52-58页 |
4.1.1 模态分析理论 | 第52-53页 |
4.1.2 典型工况模态分析 | 第53-58页 |
4.1.3 模态分析结果小结 | 第58页 |
4.2 结构瞬态分析 | 第58-62页 |
4.2.1 瞬态分析理论 | 第58-60页 |
4.2.2 典型工况瞬态分析 | 第60-61页 |
4.2.3 瞬态分析结果小结 | 第61-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擦窗机结构重要度分析 | 第64-74页 |
5.1 BDD理论简述 | 第64页 |
5.1.1 BDD分析目的 | 第64页 |
5.1.2 BDD分析方法介绍 | 第64页 |
5.2 擦窗机的BDD理论 | 第64-67页 |
5.2.1 底事件排序与约简 | 第64-66页 |
5.2.2 故障树向BDD转化 | 第66页 |
5.2.3 不交化割集实现 | 第66-67页 |
5.2.4 系统重要度 | 第67页 |
5.3 结构重要度分析 | 第67-73页 |
5.3.1 结构故障树建立与转化 | 第68-69页 |
5.3.2 底事件重要度计算 | 第69-72页 |
5.3.3 结构重要度计算 | 第72-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擦窗机整机安全评价 | 第74-94页 |
6.1 危险部件确定 | 第74-76页 |
6.1.1 危险点确定原则 | 第74-75页 |
6.1.2 危险点确定 | 第75-76页 |
6.1.3 整机危险部件 | 第76页 |
6.2 安全评价理论简述 | 第76-77页 |
6.2.1 安全评价目的 | 第76-77页 |
6.2.2 AHP-FCEM评价方法介绍 | 第77页 |
6.3 AHP-FCEM理论研究 | 第77-79页 |
6.3.1 层次结构及评价指标 | 第77-78页 |
6.3.2 安全评价流程 | 第78-79页 |
6.3.3 安全等级与安全指数 | 第79页 |
6.4 结构安全综合评价 | 第79-82页 |
6.4.1 单因素评价值计算 | 第79-80页 |
6.4.2 指标权重计算 | 第80-81页 |
6.4.3 部件安全指数计算 | 第81-82页 |
6.5 整机安全评价分析实例 | 第82-92页 |
6.5.1 次级子系统安全指数计算 | 第82-86页 |
6.5.2 子系统安全指数计算 | 第86-88页 |
6.5.3 整机安全指数计算 | 第88-90页 |
6.5.4 整机及结构改进措施 | 第90-9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4-96页 |
7.1 结论 | 第94页 |
7.2 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附录 | 第100-110页 |
作者简介 | 第11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