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1.2.1 灰霾类型 | 第10-11页 |
1.2.2 灰霾成因 | 第11-14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4-18页 |
1.3.1 研究区域 | 第14-15页 |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3.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4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 第18-24页 |
2.1 区域联合观测 | 第18-21页 |
2.1.1 观测点位 | 第18-19页 |
2.1.2 在线观测指标及仪器型号 | 第19-20页 |
2.1.3 模型、模式与天气图等辅助应用 | 第20-21页 |
2.2 样品采样与分析 | 第21-22页 |
2.2.1 样品采集 | 第21-22页 |
2.2.2 样品分析 | 第22页 |
2.3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22-24页 |
2.3.1 联合观测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22页 |
2.3.2 样品采集与分析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冬季传输型灰霾的污染过程及成因分析 | 第24-47页 |
3.1 灰霾的生成和消散过程观测 | 第24-29页 |
3.1.1 污染过程描述 | 第24-25页 |
3.1.2 后向轨迹分析 | 第25-26页 |
3.1.3 污染过程气象要素分析 | 第26-28页 |
3.1.4 颗粒物区域贡献 | 第28-29页 |
3.2 传输型灰霾过程PM_(2.5)变化特征 | 第29-31页 |
3.2.1 颗粒物数浓度和质量浓度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3.2.2 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 第30-31页 |
3.3 传输型灰霾过程PM_(2.5)组分变化特征 | 第31-44页 |
3.3.1 PM_(2.5)中的水溶性离子分布特征 | 第32-35页 |
3.3.2 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3.3.3 无机元素分布特征 | 第36-38页 |
3.3.4 二次转化 | 第38-44页 |
3.4 传输型灰霾过程PM_(2.5)消光系数 | 第44-45页 |
3.5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春季积累型灰霾污染过程及成因分析 | 第47-59页 |
4.1 灰霾的生成和消散过程观测 | 第47-51页 |
4.1.1 污染过程描述 | 第47-48页 |
4.1.2 后向轨迹分析 | 第48-49页 |
4.1.3 污染过程气象分析 | 第49-51页 |
4.1.4 颗粒物区域贡献 | 第51页 |
4.2 积累型灰霾过程PM_(2.5)变化特征 | 第51-53页 |
4.2.1 颗粒物数浓度和质量浓度分布特征 | 第51-52页 |
4.2.2 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 第52-53页 |
4.3 积累型灰霾污染过程PM_(2.5)中组分变化特征 | 第53-57页 |
4.3.1 PM_(2.5)中的水溶性离子分布特征 | 第53-54页 |
4.3.2 二次转化 | 第54-57页 |
4.4 积累型灰霾过程PM_(2.5)消光系数变化特征 | 第57-58页 |
4.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5.1.1 灰霾污染生成与消散 | 第59页 |
5.1.2 灰霾污染PM_(2.5)的化学组分特征 | 第59-60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介 | 第68-6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