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8页 |
1.1 黄曲霉及危害 | 第13页 |
1.1.1 黄曲霉 | 第13页 |
1.1.2 黄曲霉的危害 | 第13页 |
1.2 黄曲霉毒素及其危害 | 第13-15页 |
1.2.1 黄曲霉毒素 | 第13-14页 |
1.2.2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 | 第14页 |
1.2.3 黄曲霉毒素合成的相关基因 | 第14-15页 |
1.2.4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 第15页 |
1.3 黄曲霉的防治 | 第15-16页 |
1.3.1 生物防治 | 第15-16页 |
1.4 黄曲霉毒素脱毒 | 第16-17页 |
1.4.1 物理防治 | 第16-17页 |
1.4.2 化学防治 | 第17页 |
1.5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黄曲霉拮抗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18-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18页 |
2.1.2 培养基 | 第18页 |
2.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18-19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2.2.1 待测菌株的复苏和培养 | 第20页 |
2.2.2 黄曲霉的培养及孢子液的配制 | 第20页 |
2.2.3 黄曲霉拮抗菌的初筛 | 第20页 |
2.2.4 黄曲霉拮抗菌的复筛 | 第20-21页 |
2.2.5 黄曲霉拮抗菌的鉴定 | 第21-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2.3.1 黄曲霉拮抗菌的初筛 | 第22页 |
2.3.2 黄曲霉拮抗菌株的复筛 | 第22-23页 |
2.3.3 拮抗菌鉴定 | 第23-29页 |
2.4 讨论 | 第29页 |
2.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拮抗菌培养条件优化及抗菌活性物质粗提物的研究 | 第30-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页 |
3.1.1 供试菌株 | 第30页 |
3.1.2 培养基 | 第30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0-33页 |
3.2.1 黄曲霉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30-31页 |
3.2.2 拮抗菌的培养条件优化 | 第31-32页 |
3.2.3 抗菌活性物质粗提物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32-3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3.3.1 最佳培养基的确定 | 第33页 |
3.3.2 单因素试验 | 第33-37页 |
3.3.3 抗菌活性物质粗提物的对黄曲霉菌丝的生长的影响 | 第37页 |
3.3.4 抗菌活性物质粗提物的对黄曲霉菌丝重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5 拮抗菌无菌上清液粗提物的对黄曲霉菌丝形态的影响 | 第39页 |
3.4 讨论 | 第39-40页 |
3.4.1 拮抗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9-40页 |
3.4.2 抗菌活性物质粗提物的研究 | 第40页 |
3.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抗菌物质粗提物对黄曲霉菌毒素合成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41-4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4.1.1 试剂与材料 | 第41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41页 |
4.1.3 试验方法及步骤 | 第41-4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4.2.1 RNA的完整 | 第44页 |
4.2.2 实时荧光PCR检测 | 第44-46页 |
4.3 讨论 | 第46页 |
4.4 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