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主办侦查员制度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导论第14-2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28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1.3 研究综述第16-25页
        1.1.4 研究方法第25-26页
        1.1.5 论文框架及创新之处第26-28页
2 主办侦查员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第28-49页
    2.1 主办侦查员制度的内涵第28-29页
        2.1.1 主办侦查员的界定第28页
        2.1.2 主办侦查员制度的界定第28-29页
    2.2 构建主办侦查员制度的价值第29-31页
        2.2.1 落实刑事司法责任的内在需求第29页
        2.2.2 提高侦查办案质量的需要第29-30页
        2.2.3 促使侦查工作机制不断优化第30-31页
    2.3 主办侦查员制度的理论依据第31-49页
        2.3.1 权责一致性原则第31-34页
        2.3.2 警察自由裁量权第34-38页
        2.3.3 侦查人员的刑事司法属性第38-44页
        2.3.4 侦查队伍的职业化与精英化第44-49页
3 主办侦查员制度的域外考察与借鉴第49-66页
    3.1 英国的侦查责任制度第49-52页
        3.1.1 英国的侦查制度第49-51页
        3.1.2 英国的侦查责任制度第51-52页
    3.2 美国的侦查责任制度第52-56页
        3.2.1 美国侦查制度第52-54页
        3.2.2 美国的侦查责任制度第54-56页
    3.3 德国的侦查责任制度第56-58页
        3.3.1 德国的侦查制度第56-57页
        3.3.2 德国的侦查责任制度第57-58页
    3.4 法国的侦查责任制度第58-60页
        3.4.1 法国的侦查制度第58-59页
        3.4.2 法国的侦查责任制度第59-60页
    3.5 日本的侦查责任制度第60-62页
    3.6 我国台湾地区的侦查责任制度第62-63页
    3.7 域外侦查责任制度的启示第63-66页
4 主办侦查员制度的国内实践与发展第66-83页
    4.1 早期对主办侦查员制度的探索第66-71页
        4.1.1 以效率为导向的探长负责制模式第66-68页
        4.1.2 以质量为导向的主办警官责任制模式第68-69页
        4.1.3 主办侦查员责任制模式第69-70页
        4.1.4 早期实践未能推广的原因分析第70-71页
    4.2 现阶段主办侦查员制度改革试点情况第71-75页
        4.2.1 主办侦查员制度的改革背景第71-72页
        4.2.2 主办侦查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形成第72-73页
        4.2.3 试点地区(G省)主办侦查员制度的运行第73-75页
    4.3 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75-79页
        4.3.1 遴选机制有待完善第76-77页
        4.3.2 侦查权力的运行机制不够顺畅第77-78页
        4.3.3 考核方式科学性欠缺第78-79页
        4.3.4 职业保障缺乏统一标准第79页
    4.4 与主任检察官与主审法官的差异性第79-83页
        4.4.1 认识案件事实方式存在差异第79-81页
        4.4.2 对于司法效率的要求存在差异第81页
        4.4.3 司法工作的形式存在差异第81-83页
5 主办侦查员的遴选与激励机制第83-105页
    5.1 主办侦查员的职位分析第83-92页
        5.1.1 职位描述第83-85页
        5.1.2 任职资格第85-90页
        5.1.3 遴选比例第90-92页
    5.2 主办侦查员的遴选程序第92-100页
        5.2.1 现行侦查员的任职资格与选任机制第92页
        5.2.2 权威中立的遴选机构第92-94页
        5.2.3 特定的遴选范围第94-97页
        5.2.4 科学的遴选方式第97-98页
        5.2.5 公正的遴选程序第98-99页
        5.2.6 适当的退出机制第99-100页
    5.3 主办侦查员的激励机制第100-105页
        5.3.1 主办侦查员的激励原理第101页
        5.3.2 主办侦查员的激励原则第101-104页
        5.3.3 主办侦查员的考核第104-105页
6 主办侦查员的权力配置第105-129页
    6.1 侦查权与侦查资源管理权的厘清第105-109页
        6.1.1 侦查工作中的权力类型第105-108页
        6.1.2 法定的侦查权第108页
        6.1.3 侦查资源的管理权第108-109页
    6.2 法定侦查权与侦查资源管理权的配置构想第109-120页
        6.2.1 三级审批制与落实司法责任的内在冲突第109-111页
        6.2.2 主办侦查员权力配置的应然状态第111-112页
        6.2.3 法律中的公安机关侦查权力行使主体第112-116页
        6.2.4 主办侦查员法定侦查权的配置思路第116-118页
        6.2.5 主办侦查员法定侦查权的权力清单第118-120页
    6.3 侦查资源管理权的配置第120-126页
        6.3.1 侦查团队的管理指挥权第120-121页
        6.3.2 侦查信息资源的查询权第121-122页
        6.3.3 侦查物质资源的支配权第122-123页
        6.3.4 配侦资源和其他警务资源的建议请求权第123-124页
        6.3.5 主办侦查员与办案部门负责人的权力边界第124-126页
    6.4 主办侦查员权力配置的路径选择第126-129页
        6.4.1 严格遵循《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126页
        6.4.2 适度修改《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26-127页
        6.4.3 改革刑事案件侦查工作的管理机制第127页
        6.4.4 明确主办侦查员的适案范围第127-129页
7 主办侦查员的责任机制第129-143页
    7.1 主办侦查员承担的责任性质第129-133页
        7.1.1 侦查权的属性争议——行政权抑或司法权第129-130页
        7.1.2 行政责任与司法责任的差异第130-132页
        7.1.3 集体责任抑或个人责任第132页
        7.1.4 执法过错与执法瑕疵第132-133页
    7.2 主办侦查员承担的责任范围第133-139页
        7.2.1 责任的主客观要件第133-134页
        7.2.2 侦查错误的类型与担责原则第134-136页
        7.2.3 承担责任的具体范围第136-137页
        7.2.4 主办侦查员与相关主体的责任厘清第137-139页
    7.3 主办侦查员的责任追究第139-143页
        7.3.1 追责程序第139-141页
        7.3.2 责任期限与形式第141-142页
        7.3.3 责任豁免第142-143页
结论第143-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4页
附录A “主办侦查员制度”调研问卷第154-158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158-159页
致谢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股东股权质押与股票超额收益率--基于一个完整股票市场周期的研究
下一篇:风险投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