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松动圈理论的破碎围岩巷道支护技术优化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3.1 锚喷支护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围岩松动圈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基于围岩松动圈理论的巷道支护机理 | 第17-27页 |
2.1 围岩松动圈 | 第17-19页 |
2.1.1 围岩松动圈简述 | 第17-18页 |
2.1.2 松动圈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2.2 围岩松动圈的分类方法 | 第19-20页 |
2.2.1 分类依据 | 第19页 |
2.2.2 分类类别与支护方式 | 第19-20页 |
2.3 围岩松动圈的基本理论 | 第20-25页 |
2.3.1 松动圈理论 | 第20-21页 |
2.3.2 基本假设 | 第21-22页 |
2.3.3 弹性区 | 第22页 |
2.3.4 塑性区 | 第22-23页 |
2.3.5 破裂区 | 第23页 |
2.3.6 塑性区和破裂区半径的确定 | 第23-24页 |
2.3.7 锚喷支护机理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3 现场试验 | 第27-45页 |
3.1 矿区地质条件 | 第27页 |
3.2 锚杆锚固力测试试验 | 第27-34页 |
3.2.1 试验原理及目的 | 第28页 |
3.2.2 试验方法和内容 | 第28-32页 |
3.2.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3.3 现场松动圈测试试验 | 第34-42页 |
3.3.1 测量设备 | 第34页 |
3.3.2 测量方法 | 第34-37页 |
3.3.3 数据处理 | 第37-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4 矿山支护设计及施工工艺优化 | 第45-59页 |
4.1 现有支护方式简介 | 第45-48页 |
4.1.1 管缝式锚杆 | 第45页 |
4.1.2 管缝式锚杆应力分析 | 第45-48页 |
4.2 现场支护情况 | 第48页 |
4.3 巷道破坏情况现场调查 | 第48-53页 |
4.3.1 现场调查 | 第48-52页 |
4.3.2 井下巷道支护存在的问题 | 第52页 |
4.3.3 原因分析 | 第52-53页 |
4.4 支护方案优化 | 第53-58页 |
4.4.1 围岩松动圈分类应用 | 第53页 |
4.4.2 组合拱理论 | 第53-54页 |
4.4.3 锚网喷支护参数选择 | 第54-57页 |
4.4.4 支护施工要求 | 第57-58页 |
4.4.5 支护建议 | 第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巷道松动圈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59-77页 |
5.1 数值模拟软件FLAC3D | 第59-60页 |
5.1.1 FLAC3D软件简介 | 第59页 |
5.1.2 FLAC3D的优缺点 | 第59-60页 |
5.2 模型建立 | 第60-65页 |
5.2.1 屈服条件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60-61页 |
5.2.2 开挖及支护的模拟计算 | 第61-62页 |
5.2.3 参数选取及网格划分 | 第62-64页 |
5.2.4 初始应力场 | 第64-65页 |
5.3 模型验证及分析 | 第65-76页 |
5.3.1 巷道初步开挖计算 | 第65-67页 |
5.3.2 不同支护参数的巷道支护模拟 | 第67-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5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