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传统型住区外环境开放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推广街区制”的指导意见 | 第13页 |
1.1.2 住区模式的转变 | 第13页 |
1.1.3 有待挖掘的空间价值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3.1 传统型住区 | 第14-15页 |
1.3.2 住区的封闭与开放 | 第15页 |
1.3.3 住区外环境 | 第15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 第15-19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 第19-21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21-2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住区外环境的系统认识与研究意义分析 | 第25-35页 |
2.1 住区外环境系统结构 | 第25-29页 |
2.1.1 边界空间 | 第25-27页 |
2.1.2 道路空间 | 第27-28页 |
2.1.3 公共活动空间 | 第28页 |
2.1.4 绿化空间 | 第28页 |
2.1.5 功能设施空间 | 第28-29页 |
2.2 影响住区开放的因素 | 第29-32页 |
2.2.1 封闭规模与层次 | 第29-30页 |
2.2.2 道路结构与密度 | 第30页 |
2.2.3 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程度 | 第30-32页 |
2.2.4 景观空间与城市的互动 | 第32页 |
2.3 住区外环境的空间层次划分及特征 | 第32-34页 |
2.3.1 住区外环境的空间层次划分 | 第32-33页 |
2.3.2 住区外环境特征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沈阳市传统型住区外环境现状分析 | 第35-71页 |
3.1 沈阳市住区概况 | 第35-39页 |
3.1.1 沈阳市住区演变 | 第35-37页 |
3.1.2 沈阳市住区现状 | 第37-39页 |
3.2 沈阳市住区开放现象分析 | 第39-45页 |
3.2.1 住区与城市路网隔绝 | 第39-41页 |
3.2.2 被迫开放引发物权矛盾 | 第41-43页 |
3.2.3 传统街区仍具开放活力 | 第43-45页 |
3.3 沈阳市传统型住区外环境现状调查 | 第45-66页 |
3.3.1 万莲街道606所社区 | 第46-52页 |
3.3.2 皇城街道周边住区 | 第52-60页 |
3.3.3 晓春社区周边地区 | 第60-66页 |
3.4 案例住区居民问卷调查 | 第66-70页 |
3.4.1 居民对住区开放与封闭的态度调查 | 第66-67页 |
3.4.2 居民外环境使用评价调查 | 第67-68页 |
3.4.3 居民对所在住区突出性问题意见调查 | 第68-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沈阳市传统型住区外环境特征分析 | 第71-89页 |
4.1 沈阳市传统型住区外环境现存问题 | 第71-72页 |
4.1.1 单位制住区外环境结构单一化 | 第71-72页 |
4.1.2 聚集型住区外环境缺乏层次性 | 第72页 |
4.1.3 新旧并存型住区外环境缺乏整体性 | 第72页 |
4.2 沈阳市传统型住区外部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第72-80页 |
4.2.1 住区形态分析 | 第72-74页 |
4.2.2 道路系统路网密度分析 | 第74-78页 |
4.2.3 公共活动空间及绿地分布分析 | 第78-79页 |
4.2.4 商业区位分析 | 第79-80页 |
4.3 住区外环境开放经验总结 | 第80-87页 |
4.3.1 边界空间开放经验 | 第80-82页 |
4.3.2 道路空间开放经验 | 第82-85页 |
4.3.3 公共活动空间和绿化空间开放经验 | 第85-86页 |
4.3.4 商业空间开放经验 | 第86-8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沈阳市传统型住区外环境开放对策 | 第89-103页 |
5.1 单位型转向社会型构建策略 | 第89-92页 |
5.1.1 创建边界渗透的空间体系 | 第89-90页 |
5.1.2 引入灵活便利的公交模式 | 第90页 |
5.1.3 改造机械割裂的静态交通 | 第90-91页 |
5.1.4 细化景观层级拓展公共空间 | 第91-92页 |
5.2 外部空间环境的层次优化构建策略 | 第92-98页 |
5.2.1 衔接有机联通的住区路网 | 第92-93页 |
5.2.2 设置注重私密等级的街道空间 | 第93-95页 |
5.2.3 打破中心封闭的绿地空间 | 第95-96页 |
5.2.4 布置与道路可达性相关的商业服务设施 | 第96-98页 |
5.3 外部空间环境的整体性构建策略 | 第98-103页 |
5.3.1 完善静稳化设施的道路空间 | 第98-100页 |
5.3.2 串联点线面布局的绿化空间 | 第100-101页 |
5.3.3 建立资源共享的公共活动空间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03-10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03页 |
6.2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附录 | 第109-111页 |
作者简介 | 第111-11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