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9-20页 |
1.1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 第9-11页 |
1.1.1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来源 | 第9页 |
1.1.2 重金属污染土壤情况 | 第9-10页 |
1.1.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第10页 |
1.1.4 重金属生物毒性 | 第10-11页 |
1.2 重金属与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 第11-12页 |
1.2.1 重金属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 | 第11页 |
1.2.2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 | 第11页 |
1.2.3 微生物吸附 | 第11页 |
1.2.4 微生物的胞外沉淀 | 第11页 |
1.2.5 微生物转化 | 第11-12页 |
1.2.6 微生物外排作用 | 第12页 |
1.3 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 第12-15页 |
1.3.1 物理化学修复法 | 第12页 |
1.3.2 农业生态修复 | 第12-13页 |
1.3.3 生物修复法 | 第13-14页 |
1.3.4 重金属吸附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3.4.1 壳聚糖 | 第14页 |
1.3.4.2 胶原纤维吸附材料 | 第14-15页 |
1.3.4.3 农田废弃物去除剂 | 第15页 |
1.3.4.4 生物体吸附 | 第15页 |
1.3.4.5 其他 | 第15页 |
1.4 微生物菌剂生产技术 | 第15-17页 |
1.4.1 干燥技术 | 第15-16页 |
1.4.1.1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 第15页 |
1.4.1.2 真空冷冻干燥特点 | 第15-16页 |
1.4.2 冻干保护剂与机理检测 | 第16-17页 |
1.4.2.1 冻干保护剂 | 第16页 |
1.4.2.2 保护剂机理初探—ATR-FTIR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 | 第16-17页 |
1.5 棘孢木霉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6 微生物菌剂生物安全性评价 | 第17-18页 |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8-20页 |
1.7.1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7.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20-2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1.4 实验主要溶液和培养基 | 第21-22页 |
2.1.4.1 实验主要溶液 | 第21页 |
2.1.4.2 培养基及制备 | 第21-22页 |
2.2 棘孢木霉的培养 | 第22-23页 |
2.3 发酵产物的干燥方式 | 第23页 |
2.4 冻干保护剂的筛选 | 第23页 |
2.5 不同保护剂处理后菌丝体的扫描电镜实验 | 第23页 |
2.6 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法(ATR-FTIR)检测菌丝体表面变化 | 第23-24页 |
2.7 菌粉指标检测 | 第24-26页 |
2.7.1 菌粉有效活菌数测定 | 第24-25页 |
2.7.2 菌粉水分测定 | 第25页 |
2.7.3 菌粉细度测定 | 第25页 |
2.7.4 菌粉pH值测定 | 第25-26页 |
2.8 菌粉活性应用评价 | 第26-27页 |
2.8.1 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26页 |
2.8.2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 第26页 |
2.8.3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26页 |
2.8.4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第26页 |
2.8.5 菌体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 | 第26页 |
2.8.6 重金属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26-27页 |
2.9 生物安全性评价 | 第27页 |
2.10 胶丸菌剂的制作 | 第27-28页 |
2.10.1 包埋剂配比的筛选 | 第28页 |
2.10.2 包埋剂浓度的筛选 | 第28页 |
2.10.3 固化剂浓度的筛选 | 第28页 |
2.10.4 固化时间的筛选 | 第28页 |
2.10.5 胶丸的萌发实验 | 第28页 |
2.11 盆栽实验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6页 |
3.1 培养基的培养效果评价 | 第29页 |
3.2 干燥方式的选择 | 第29页 |
3.3 不同冻干保护剂的效果评价 | 第29-30页 |
3.4 不同保护剂处理后菌丝体的扫描电镜实验 | 第30-31页 |
3.5 不同保护剂处理后菌丝体的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ATR-FTIR)红外光谱实验 | 第31-32页 |
3.6 菌粉指标评价 | 第32-33页 |
3.6.1 菌粉的有效活菌数 | 第32-33页 |
3.6.2 菌粉水分含量 | 第33页 |
3.6.3 菌粉的细度 | 第33页 |
3.6.4 菌粉的pH值 | 第33页 |
3.7 冻干粉吸附活性与应用试验 | 第33-38页 |
3.7.1 Pb~(2+)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33-35页 |
3.7.2 pH值对真菌吸附Pb~(2+)的影响 | 第35-36页 |
3.7.3 水体温度对吸附Pb~(2+)的影响 | 第36-37页 |
3.7.4 吸附时间对吸附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37页 |
3.7.5 菌粉用量对吸附Pb~(2+)的影响 | 第37-38页 |
3.8 棘孢木霉菌粉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 第38-42页 |
3.9 胶丸菌剂制作工艺 | 第42-44页 |
3.9.1 菌粉与包埋剂配比的筛选 | 第42页 |
3.9.2 包埋剂浓度的筛选 | 第42页 |
3.9.3 固化剂浓度的筛选 | 第42-43页 |
3.9.4 固化时间的筛选 | 第43页 |
3.9.5 胶丸的萌发实验 | 第43-44页 |
3.10 棘孢木霉菌剂施用效果评价 | 第44-46页 |
3.10.1 供试土壤的理化指标 | 第44页 |
3.10.2 对小白菜中Pb含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4 结论 | 第46-47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46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46页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46-47页 |
5 展望 | 第47-48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8-57页 |
7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7-58页 |
8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