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2.1 专利池 | 第12-16页 |
1.2.2 专利池与产业 | 第16-18页 |
1.2.3 知识溢出 | 第18-19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第20-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4 本论文中的重难点、创新点及解决办法 | 第24-26页 |
1.4.1 研究中的重难点 | 第24页 |
1.4.2 研究中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1.4.3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 第25-26页 |
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其专利现状分析 | 第26-35页 |
2.1 新能源汽车产业概念与特征 | 第26-29页 |
2.1.1 新能源汽车产业概念 | 第26-27页 |
2.1.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特征 | 第27-29页 |
2.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发展现状 | 第29-34页 |
2.2.1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普遍建立 | 第29-31页 |
2.2.2 专利申请数量 | 第31-32页 |
2.2.3 主要专利权人 | 第32页 |
2.2.4 专利技术领域分布 | 第32-34页 |
2.2.5 专利权人地理分布 | 第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组建专利池的博弈研究 | 第35-41页 |
3.1 模型假设和问题描述 | 第35-36页 |
3.2 专利池形成的动态博弈分析 | 第36-39页 |
3.2.1 没有专利池的情形 | 第36-37页 |
3.2.2 专利池组建分析 | 第37-39页 |
3.3 利润分配情况及社会福利比较 | 第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 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溢出的潜在影响因素 | 第41-51页 |
4.1 知识溢出相关影响因素 | 第41-43页 |
4.2 数据来源和模型设计 | 第43-45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43页 |
4.2.2 模型设计 | 第43-45页 |
4.3 实证分析结果 | 第45-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5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池组建的社会网络分析 | 第51-67页 |
5.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介绍 | 第51-52页 |
5.1.1 整体网络结构分析 | 第51页 |
5.1.2 .网络中心性 | 第51-52页 |
5.2 数据来源与网络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5.2.1 数据来源与检索办法 | 第52-53页 |
5.3 基于知识溢出视角的专利引用社会网络特征分析 | 第53-59页 |
5.3.1 专利引用网络宏观特征分析 | 第53-54页 |
5.3.2 专利引用网络节点特征分析 | 第54-57页 |
5.3.3 中心性分析 | 第57-59页 |
5.4 专利引用网络演变分析 | 第59-65页 |
5.4.1 新能源汽车专利引用网络的阶段划分 | 第59-60页 |
5.4.2 专利引用网络演变分析 | 第60-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72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67-68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8-70页 |
6.2.1 组建专利池 | 第68-69页 |
6.2.2 鼓励和发展横向和纵向专利合作 | 第69页 |
6.2.3 培育企业竞争力 | 第69-70页 |
6.2.4 政府参与 | 第70页 |
6.3 研究的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3页 |
附录A | 第79-81页 |
附录B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