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值分析的鄱阳湖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3.2 实际意义 | 第9-1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4.1 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4.2 国内外耕地生态安全研究评价进展 | 第12-14页 |
1.4.3 能值分析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相关理论和方法 | 第18-20页 |
2.1 能值分析理论 | 第18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8-20页 |
2.2.1 生态安全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0-27页 |
3.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3.2 自然概况 | 第21-23页 |
3.2.1 气候情况 | 第21-22页 |
3.2.2 地貌地质特征 | 第22页 |
3.2.3 土壤条件 | 第22页 |
3.2.4 水文条件 | 第22页 |
3.2.5 生物多样性概况 | 第22-23页 |
3.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页 |
3.4 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 第23-24页 |
3.5 耕地资源概况 | 第24-27页 |
3.5.1 耕地资源现状 | 第24-25页 |
3.5.2 耕地资源近年变化情况 | 第25页 |
3.5.3 当前耕地资源生态问题 | 第25-27页 |
4 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耕地生态安全指标构建 | 第27-35页 |
4.1 能值分析方法 | 第27-30页 |
4.2 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 第30页 |
4.3 数据来源和数据分析 | 第30-32页 |
4.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3页 |
4.5 评价指标说明 | 第33-35页 |
5 基于能值分析的鄱阳湖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 第35-41页 |
5.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5-39页 |
5.2 评价指标标准化 | 第39页 |
5.3 综合安全值的确定 | 第39-40页 |
5.4 划分耕地安全评价等级 | 第40-41页 |
6 鄱阳湖区耕地生态安全结果分析 | 第41-50页 |
6.1 耕地生态安全结果分析 | 第41-46页 |
6.1.1 主要计算结果 | 第41-44页 |
6.1.2 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6.2 各县(市、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分析 | 第46-50页 |
6.2.1 主要计算结果 | 第46-48页 |
6.2.2 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7 鄱阳湖区耕地安全保护对策建议 | 第50-52页 |
7.1 控制耕地总量的减少,开源节流保护耕地 | 第50页 |
7.2 控制环境负载,保护耕地质量 | 第50-51页 |
7.3 加大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到人 | 第51页 |
7.4 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增加耕地产出能值 | 第51-52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8.2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 | 第53-54页 |
8.2.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53页 |
8.2.2 研究的不足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