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土地流转收益 | 第21页 |
2.1.2 金融支持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金融创新理论 | 第22-23页 |
2.2.2 福利经济理论 | 第23页 |
2.2.3 农户行为理论 | 第23-24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黑龙江省土地流转中的金融支持分析 | 第25-35页 |
3.1 土地流转中金融支持的供需主体 | 第25-27页 |
3.1.1 土地流转中金融支持的供给主体 | 第25-26页 |
3.1.2 土地流转中金融支持的需求主体 | 第26-27页 |
3.2 金融支持供给主体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作用 | 第27-31页 |
3.2.1 政策性银行和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 | 第28-29页 |
3.2.2 商业性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 | 第29-31页 |
3.3 黑龙江省土地流转中的金融支持模式 | 第31-32页 |
3.3.1 两种典型模式的说明 | 第31-32页 |
3.3.2 两种典型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32页 |
3.4 黑龙江省土地流转过程中金融支持薄弱的表现 | 第32-34页 |
3.4.1 金融支持机构服务功能单一 | 第32-33页 |
3.4.2 金融机构资金供需关系难以协调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金融支持对黑龙江省土地流转收益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5-44页 |
4.1 数据说明 | 第35-36页 |
4.2 方法选取 | 第36页 |
4.3 模型设定 | 第36-37页 |
4.4 相关检验 | 第37-40页 |
4.4.1 共同支持检验 | 第37-38页 |
4.4.2 平衡性检验 | 第38-40页 |
4.5 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4.5.1 土地流转的净收益 | 第40-41页 |
4.5.2 金融支持对土地流转不同群体收益的影响 | 第41-4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完善金融支持体系以提高土地流转收益的对策建议 | 第44-49页 |
5.1 完善土地流转中金融支持机构的功能 | 第44-45页 |
5.1.1 提高金融支持机构的服务能力 | 第44页 |
5.1.2 加强金融支持机构与互联网的融合 | 第44-45页 |
5.2 协调金融机构的资金供求关系 | 第45-46页 |
5.2.1 建立土地流转的保障基金 | 第45页 |
5.2.2 设立提升土地流转收益的相关信托业务 | 第45-46页 |
5.2.3 依托确权协调资金供求关系 | 第46页 |
5.3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 | 第46-48页 |
5.3.1 创新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保证保险 | 第46-47页 |
5.3.2 调动金融机构开展涉农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 第47页 |
5.3.3 创新财税金融方式引导资金回流农村 | 第47-4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6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