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的哈大齐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3 当前研究特点及存在问题 | 第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土地资源 | 第19页 |
2.1.2 土地生态承载力 | 第19页 |
2.1.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2.1 生态足迹理论 | 第20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页 |
2.2.3 人地关系理论 | 第20-21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1-25页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2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3.1.2 自然资源 | 第21-22页 |
3.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23页 |
3.3 土地利用概况 | 第23-24页 |
3.4 生态环境概况 | 第24-25页 |
4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测算与分析 | 第25-45页 |
4.1 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4.1.1 生态足迹模型概念 | 第25-26页 |
4.1.2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第26页 |
4.1.3 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 | 第26-27页 |
4.1.4 生态盈亏模型计算 | 第27页 |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7-30页 |
4.2.1 生态足迹帐户细划分 | 第27-29页 |
4.2.2 均衡因子的确定 | 第29页 |
4.2.3 产量因子的确定 | 第29-30页 |
4.3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测算 | 第30-41页 |
4.3.1 哈大齐区域生态足迹 | 第30-36页 |
4.3.2 哈大齐区域土地生态承载力 | 第36-41页 |
4.4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41-43页 |
4.4.1 哈大齐区域生态足迹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4.4.2 哈大齐区域生态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4.5 土地生态赤字的对比分析 | 第43-45页 |
5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动态评价 | 第45-54页 |
5.1 万元GDP生态足迹动态评价 | 第45-46页 |
5.2 土地生态压力指数动态评价 | 第46-48页 |
5.3 土地生态足迹指数动态评价 | 第48-49页 |
5.4 土地生态协调系数动态评价 | 第49-51页 |
5.5 土地生态足迹多样性动态评价 | 第51-52页 |
5.6 土地资源发展能力动态评价 | 第52-54页 |
6 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 第54-56页 |
6.1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 第54页 |
6.2 转变消费模式 | 第54页 |
6.3 保护生物生产性土地 | 第54-55页 |
6.4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 第55页 |
6.5 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 | 第55-56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56-58页 |
7.1 结论 | 第56-57页 |
7.2 讨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