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螺杆塑化系统的数值模拟与理论研究 | 第18-23页 |
1.2.1 塑化系统的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1.2.2 螺杆塑化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19-23页 |
1.3 强化传热技术相关研究与场协同理论 | 第23-28页 |
1.3.1 强化传热技术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1.3.2 场协同理论相关研究 | 第25-28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第二章 扭转元件强化传热性能的机理研究 | 第31-47页 |
2.1 扭转元件强化传热机理分析 | 第31-32页 |
2.2 扭转元件的结构设计原理 | 第32-36页 |
2.2.1 扭转元件结构介绍 | 第32-33页 |
2.2.2 计算模型的建立与简化 | 第33-36页 |
2.3 扭转元件流动传热性能的表征方法 | 第36-38页 |
2.4 扭转元件强化传热效果分析 | 第38-45页 |
2.4.1 流线分布 | 第38-39页 |
2.4.2 温度场分布 | 第39-43页 |
2.4.3 换热性能分析 | 第43页 |
2.4.4 场协同性能分析 | 第43-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场协同螺杆在熔体输送段的流动传热及场协同分析 | 第47-55页 |
3.1 场协同螺杆熔体输送段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7页 |
3.2 熔体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47-51页 |
3.2.1 聚合物熔体流动的数学模型 | 第47-48页 |
3.2.2 聚合物熔体流动的本构方程 | 第48-49页 |
3.2.3 熔体输送模型的相关设置 | 第49-51页 |
3.2.3.1 材料参数的设置 | 第49页 |
3.2.3.2 网格划分和独立性验证 | 第49-50页 |
3.2.3.3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50页 |
3.2.3.4 求解控制参数的设置 | 第50-51页 |
3.3 输送段熔体流动传热的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3.3.1 温度场分布 | 第51-52页 |
3.3.2 场协同角分布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新型螺杆在塑化熔融段的流动传热及场协同分析 | 第55-67页 |
4.1 螺杆熔融段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4.2 熔体熔融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56-57页 |
4.3 熔融模型的参数设置 | 第57-58页 |
4.4 场协同螺杆溶融段强化传热结果分析 | 第58-66页 |
4.4.1 流线场的分布 | 第58-59页 |
4.4.2 速度场分布 | 第59-63页 |
4.4.2.1 轴向速度分布 | 第59-60页 |
4.4.2.2 周向速度分布 | 第60-61页 |
4.4.2.3 径向速度分布 | 第61-63页 |
4.4.3 熔融过程分析 | 第63-64页 |
4.4.4 温度均匀性分布 | 第64-65页 |
4.4.5 场协同角分布 | 第65-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场协同螺杆的结构优化 | 第67-79页 |
5.1 熔融段新型螺杆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67-69页 |
5.2 熔融段螺杆结构的优化分析 | 第69-74页 |
5.2.1 熔融过程优化分析 | 第69-71页 |
5.2.2 温度分布优化分析 | 第71-73页 |
5.2.2.1 加热系数 | 第71-72页 |
5.2.2.2 温度方差 | 第72-73页 |
5.2.3 场协同性能优化分析 | 第73-74页 |
5.3 熔体输送段螺杆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5.4 熔体输送段螺杆结构的优化分析 | 第75-78页 |
5.4.1 温度场优化分析 | 第75-77页 |
5.4.2 场协同性能优化分析 | 第77-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9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89-91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