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肿瘤科论文

消癌解毒颗粒对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中英文对照表第15-16页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第16-53页
    第一节 中西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第16-35页
        1、中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第16-22页
            1.1 病名认识第16页
            1.2 病因病机第16-19页
            1.3 中医研究近况第19-22页
        2、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认识第22-31页
            2.1 恶性肿瘤定义第22页
            2.2 恶性肿瘤病因与病理认识第22-26页
            2.3 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治疗的认识第26-31页
        参考文献第31-35页
    第二节 消癌解毒方的理论源流及组成功效第35-40页
        1、消癌解毒方立方理论源流:“癌毒”学说第35-36页
            1.1“癌毒”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第35页
            1.2 “癌毒”致病的特点第35-36页
            1.3 治疗原则第36页
        2、消癌解毒方药物组成及其功效第36页
        3、消癌解毒方现代研究成果第36-39页
        参考文献第39-40页
    第三节 恶性肿瘤患者晚期生存质量状况及中医药研究的应用优势第40-53页
        1、生存质量的评价指标第41-43页
            1.1 恶性肿瘤共性量表第41页
            1.2 功能状态评估量表第41-42页
            1.3 恶性肿瘤特异性量表第42页
            1.4 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原因第42-43页
        2、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在提高生存质量中的应用优势第43-49页
            2.1 生存质量与中医学理论第43页
            2.2 生存质量与中医恶性肿瘤治疗学的特点第43-48页
            2.3 生存质量与中医恶性肿瘤姑息疗法第48页
            2.4 生存质量与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第48-49页
        3、目前研究的问题和展望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53-70页
    1. 研究目的第54页
    2. 病例选择第54-55页
        2.1 纳入标准第54页
        2.2 排除标准第54页
        2.3 剔除标准第54页
        2.4 诊断标准第54-55页
    3. 样本收集与分组第55-56页
        3.1 对照组第55-56页
        3.2 治疗组第56页
    4. 观察指标第56-58页
        4.1 中医证候疗效评分第56-57页
        4.2 生命质量量表评分第57-58页
    5. 统计方法第58页
    6. 研究结果第58-70页
        6.1 一般资料第58-61页
        6.2 治疗效果第61-70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70-77页
    1、消癌解毒颗粒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的影响第71-74页
        1.1 气虚证--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自汗、纳差第71页
        1.2 口干咽燥第71-72页
        1.3 恶心呕吐与腹胀第72页
        1.4 疼痛,胁痛第72页
        1.5 便溏与腹泻第72-73页
        1.6 失眠第73页
        1.7 便秘第73-74页
    2、消癌解毒颗粒配合常规治疗疗效评估指标分析第74-75页
        2.1 治疗前后躯体功能比较分析第74页
        2.2 治疗前后角色功能比较分析第74页
        2.3 治疗前后情绪功能比较分析第74-75页
        2.4 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比较分析第75页
        2.5 治疗前后社会功能比较分析第75页
        2.6 减轻经济负担第75页
    3、临证体会第75-77页
        3.1 中药复方颗粒方便患者服用第75-76页
        3.2 中西医结合,以人为本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78页
不足和展望第78-79页
结论第79-80页
结语第80-81页
附录第81-92页
致谢第92-93页
作者简介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凉血通瘀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及其脑病治肠抗炎机制研究
下一篇:缺血性中风人群中医体质类型与经络检测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