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论文的结构 | 第13-14页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1.4.1 论文创新点 | 第14页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18页 |
2.1 期货市场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2.1.1 期货市场概念 | 第15页 |
2.1.2 期货市场组织结构 | 第15页 |
2.1.3 期货市场基本制度 | 第15-16页 |
2.2 价格波动性理论 | 第16-18页 |
第3章 中英铜期货市场制度比较分析 | 第18-28页 |
3.1 中英铜期货市场介绍 | 第18-21页 |
3.1.1 中国铜期货市场介绍 | 第18-19页 |
3.1.2 英国铜期货市场介绍 | 第19-21页 |
3.2 中国与英国铜期货市场交易制度的比较 | 第21-23页 |
3.2.1 期货合约比较 | 第21-22页 |
3.2.2 交易方式比较 | 第22-23页 |
3.2.3 合约形式比较 | 第23页 |
3.3 中国与英国铜期货市场实务交割制度的比较 | 第23-24页 |
3.3.1 交割方式不同 | 第23页 |
3.3.2 交割仓库比较 | 第23-24页 |
3.3.3 交割时间比较 | 第24页 |
3.3.4 清算方式比较 | 第24页 |
3.3.5 结算体制比较 | 第24页 |
3.4 中国与英国铜期货市场监管制度的比较 | 第24-25页 |
3.5 中国与英国铜期货市场风控制度的比较 | 第25-26页 |
3.5.1 保证金制度比较 | 第25-26页 |
3.5.2 涨停板制度比较 | 第26页 |
3.5.3 限仓制度比较 | 第26页 |
3.6 比较结论 | 第26-28页 |
第4章 中英铜期货市场价格波动性比较分析 | 第28-47页 |
4.1 数据的选取 | 第28页 |
4.2 中国铜期货市场的波动性分析 | 第28-37页 |
4.2.1 波动性图分析 | 第29-30页 |
4.2.2 正态性检验 | 第30页 |
4.2.3 平稳性检验 | 第30-31页 |
4.2.4 L-M检验 | 第31-32页 |
4.2.5 中国铜期货市场ARCH族模型的构建与波动性分析 | 第32-37页 |
4.3 英国铜期货市场的波动性分析 | 第37-44页 |
4.3.1 波动性图分析 | 第37-38页 |
4.3.2 正态性检验 | 第38-39页 |
4.3.3 平稳性分析 | 第39页 |
4.3.4 L-M检验 | 第39页 |
4.3.5 英国铜期货市场ARCH族模型的构建与波动性分析 | 第39-44页 |
4.4 中国与英国铜期货市场波动性比较分析 | 第44-47页 |
第5章 中英铜期货市场价格波动性差异形成的原因 | 第47-49页 |
5.1 监管体制限制性方面 | 第47页 |
5.2 期货合约灵活性方面 | 第47页 |
5.3 交易保证金方面 | 第47-48页 |
5.4 风险控制体系方面 | 第48-49页 |
第6章 中国铜期货市场发展的建议 | 第49-51页 |
6.1 适当放宽监管体制 | 第49页 |
6.2 增强期货合约的灵活性 | 第49页 |
6.3 建立动态保证金制度 | 第49-50页 |
6.4 优化风险控制体系 | 第50-5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