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大学生社会网络对其求职过程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页
        1.2.2 实践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与理论框架第12-14页
        1.3.1 研究的逻辑思路第12页
        1.3.2 研究的具体内容第12-14页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14-24页
    2.1 相关理论第14-17页
        2.1.1 社会网络理论第14-15页
        2.1.2 社会资本理论第15-16页
        2.1.3 工作搜寻理论第16-17页
        2.1.4 自我损耗理论第17页
    2.2 文献综述第17-23页
        2.2.1 社会网络的相关研究第17-19页
        2.2.2 求职的相关研究第19-21页
        2.2.3 社会网络与求职的相关研究第21-22页
        2.2.4 大学生社会网络与求职相关研究第22-23页
    2.3 小结第23-24页
3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的提出第24-28页
    3.1 研究假设第24-27页
        3.1.1 社会网络与社会网络建构行为的关系假设第24-25页
        3.1.2 社会网络与互联网求职行为的关系假设第25-26页
        3.1.3 社会网络建构行为和互联网求职行为的中介效应的假设第26-27页
    3.2 理论模型的构建第27-28页
4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第28-32页
    4.1 问卷设计第28-29页
    4.2 数据收集第29-30页
    4.3 样本特征分析第30页
    4.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0-32页
5 大学生社会网络对其求职过程影响的实证分析第32-44页
    5.1 信度和效度检验第32-36页
    5.2 社会网络与求职相关变量的人口学差异性分析第36-38页
        5.2.1 性别对各变量的影响第36页
        5.2.2 年龄对各变量的影响第36-37页
        5.2.3 学生干部经历对各变量的影响第37页
        5.2.4 兼职经历对各变量的影响第37页
        5.2.5 校级及以上奖励对各变量的影响第37-38页
        5.2.6 工作地址对各变量的影响第38页
    5.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第38-39页
    5.4 假设检验第39-40页
    5.5 结果讨论第40-42页
        5.5.1 社会网络对大学生网络建构行为具有积极作用第41页
        5.5.2 网络建构行为在连带强度与大学生求职结果间具有中介作用第41-42页
        5.5.3 网络规模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结果具有“双刃剑”效应第42页
    5.6 本章小结第42-44页
6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44-48页
    6.1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第44-46页
        6.1.1 研究结论与讨论第44-45页
        6.1.2 对策建议第45-46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46-48页
        6.2.1 不足第46-47页
        6.2.2 展望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4页
致谢第54-56页
附录1:《大学生社会网络的调查问卷》第56-60页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传统社会刀镊业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时代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