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先进高强钢概述 | 第13-16页 |
1.2.1 先进高强钢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先进高强钢变形行为研究 | 第14-16页 |
1.3 贝氏体钢概述 | 第16-20页 |
1.3.1 贝氏体钢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2 贝氏体钢的组织对性能的影响 | 第17页 |
1.3.3 微纳结构贝氏体钢 | 第17-20页 |
1.4 影响贝氏体相变的因素 | 第20-23页 |
1.4.1 成分对贝氏体钢的组织和性能影响 | 第20-21页 |
1.4.2 工艺对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影响 | 第21-23页 |
1.4.3 外加磁场对贝氏体转变的影响 | 第23页 |
1.5 金属的强化和增塑机制 | 第23-25页 |
1.5.1 强化机制 | 第24页 |
1.5.2 增塑机制 | 第24-25页 |
1.6 残余奥氏体的作用及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1.6.1 残余奥氏体的作用 | 第25-26页 |
1.6.2 影响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的因素 | 第26-28页 |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29-38页 |
2.1 成分设计 | 第29页 |
2.2 试样的制备 | 第29-30页 |
2.3 临界相变温度确定 | 第30-31页 |
2.4 热处理工艺及设备 | 第31-32页 |
2.5 显微组织观察与表征 | 第32-35页 |
2.5.1 光学、扫描电镜观察 | 第32页 |
2.5.2 透射电镜观察 | 第32页 |
2.5.3 电子探针元素分布分析 | 第32-33页 |
2.5.4 背散射电子衍射观察 | 第33页 |
2.5.5 残余奥氏体含量确定 | 第33页 |
2.5.6 贝氏体、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中位错密度的XLPA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2.5.7 三维原子探针断层分析技术 | 第34-35页 |
2.6 力学性能测试 | 第35-38页 |
2.6.1 拉伸 | 第35-36页 |
2.6.2 冲击 | 第36-37页 |
2.6.3 硬度 | 第37页 |
2.6.4 纳米压痕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合金成分对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回火前后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8-77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8-39页 |
3.3 Mn含量对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回火前后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影响 | 第39-56页 |
3.3.1 相变温度 | 第39-42页 |
3.3.2 拉伸性能 | 第42-43页 |
3.3.3 冲击性能 | 第43-45页 |
3.3.4 显微组织 | 第45-53页 |
3.3.5 残余奥氏体含量和组织硬度 | 第53-55页 |
3.3.6 分析与讨论 | 第55-56页 |
3.3.7 小结 | 第56页 |
3.4 Si含量对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回火前后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影响 | 第56-77页 |
3.4.1 拉伸性能 | 第57-58页 |
3.4.2 冲击性能 | 第58-60页 |
3.4.3 显微组织 | 第60-68页 |
3.4.4 残余奥氏体含量和组织硬度 | 第68-71页 |
3.4.5 析出粒子的表征 | 第71-74页 |
3.4.6 分析与讨论 | 第74-76页 |
3.4.7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等温处理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 | 第77-87页 |
4.1 引言 | 第77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7-78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78-84页 |
4.3.1 相变显微组织 | 第78-81页 |
4.3.2 残余奥氏体含量及组织硬度 | 第81-83页 |
4.3.3 拉伸性能 | 第83-84页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84-86页 |
4.4.1 等温时间对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84页 |
4.4.2 等温温度对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84-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强磁场对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等温相变的影响 | 第87-98页 |
5.1 引言 | 第87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7-88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88-94页 |
5.3.1 相变显微组织 | 第88-90页 |
5.3.2 残余奥氏体含量和组织硬度 | 第90-91页 |
5.3.3 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中碳分布 | 第91-94页 |
5.4 分析与讨论 | 第94-97页 |
5.4.1 磁场对贝氏体相变的影响 | 第94-96页 |
5.4.2 磁场对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 | 第96-97页 |
5.4.3 磁场对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中碳分布的影响 | 第9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的Q&P工艺研究 | 第98-109页 |
6.1 引言 | 第98页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8-99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99-107页 |
6.3.1 相变显微组织 | 第99-104页 |
6.3.2 残余奥氏体含量和组织硬度 | 第104-106页 |
6.3.3 拉伸性能 | 第106-107页 |
6.4 分析与讨论 | 第107-10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七章 高应变速率下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的动态力学性能及变形机制 | 第109-127页 |
7.1 引言 | 第109页 |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9-110页 |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0-125页 |
7.3.1 动态力学性能 | 第110-113页 |
7.3.2 残余奥氏体对塑性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7.3.3 应变速率对断口形貌的影响规律分析 | 第114-119页 |
7.3.4 应变速率对显微组织的影响规律分析 | 第119-124页 |
7.3.5 应变速率对贝氏体/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中平均位错密度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7.4 讨论 | 第125-126页 |
7.5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145-147页 |
附录 | 第147-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