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长江口海水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18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页
    1.2 长江水域概况第14-15页
    1.3 长江口海水富营养化的成因第15-16页
    1.4 海水富营养化的影响第16页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海水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应用现状第18-36页
    2.1 第一代海水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第18-21页
    2.2 第二代海水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第21-27页
        2.2.1 综合评价法(OSPAR)第22-23页
        2.2.2 河口富营养化评价法第23-25页
        2.2.3 波罗的海行动计划第25-27页
    2.3 长江口海水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的应用现状第27-33页
        2.3.1 第一代海水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在长江口的应用现状第29-31页
        2.3.2 第二代海水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在长江口的应用现状第31-33页
    2.4 海水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的展望第33-34页
    2.5 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数据及验证第36-46页
    3.1 模式简介第37-38页
        3.1.1 物理-生态模式简介第37-38页
    3.2 模拟数据的验证第38-45页
        3.2.1 温度第38-40页
        3.2.2 盐度第40-41页
        3.2.3 叶绿素第41-42页
        3.2.4 溶解氧第42-43页
        3.2.5 站点检验第43-45页
    3.3 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长江口海水富营养化重点关注区域第46-55页
    4.1 主成分分析的原理方法第46-47页
    4.2 主成分分析计算步骤第47-49页
        4.2.1 计算标准化矩阵Z第47页
        4.2.2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第47页
        4.2.3 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第47-48页
        4.2.4 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第48页
        4.2.5 计算主成分载荷第48-49页
        4.2.6 对m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第49页
    4.3 主成分分析的优缺点第49页
        4.3.1 主成分分析的优点第49页
        4.3.2 主成分分析的缺点第49页
    4.4 对站点进行主成分分析第49-54页
    4.5 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长江口海水富营养化评价第55-71页
    5.1 模糊数学基本理论第55-56页
        5.1.1 模糊集合的概念第55页
        5.1.2 模糊集合的运算第55-56页
        5.1.3 模糊关系和模糊矩阵第56页
    5.2 模糊综合评判法基本原理第56-59页
        5.2.1 模糊关系到模糊矩阵的变换第56-57页
        5.2.2 权重的确定第57-58页
        5.2.3 综合评价作出决策第58页
        5.2.4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前景第58-59页
    5.3 模式数据对长江口富营养化评价第59-61页
        5.3.1 选取评价因子第59页
        5.3.2 确定评价标准第59-60页
        5.3.3 隶属构造函数第60-61页
        5.3.4 确定各因素权重第61页
        5.3.5 模糊矩阵运算第61页
    5.4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交溪口的应用第61-64页
    5.5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长江口的应用第64-69页
        5.5.1 长江口海水富营养化的季节特征第64-66页
        5.5.2 模糊综合评价法和NQI和EI的对比第66-68页
        5.5.3 综合富营养化因素分析评价结果第68-69页
    5.6 小结第69-7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6.1 论文总结第71-72页
    6.2 存在不足与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0页
致谢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北太平洋多源遥感风场数据融合研究
下一篇:深圳湾、筼筜湖和海门岛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