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悼亡"一词及悼亡诗的历史来源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悼亡诗的界定 | 第11-12页 |
第三节 悼亡诗的选诗标准及与其它悼祭诗歌的关系 | 第12-15页 |
第四节 研究悼亡诗的价值意义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萌芽 | 第17-24页 |
第一节 诗无达诂与《诗经》中的"悼亡诗" | 第17页 |
第二节 《诗经》中"悼亡诗"的背景和诗意研究 | 第17-22页 |
第三节 帝王的躬亲力行开启了悼亡诗的端绪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兴起 | 第24-40页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悼亡诗创作的社会及文学理论背景 | 第24-27页 |
一、以悲为美的社会风俗和生命意识的觉醒 | 第24-25页 |
二、魏晋南北朝时的夫妻情感和情本位主义 | 第25-26页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悼亡诗创作的文学理论背景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潘岳及潘岳的悼亡诗 | 第27-34页 |
一、潘岳的人品及其婚姻 | 第28-30页 |
二、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和《杨氏七哀诗》 | 第30-33页 |
三、潘岳悼亡诗的影响与地位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南朝及隋时期的悼亡诗作 | 第34-40页 |
一、帝王创作的引领 | 第34-36页 |
二、受潘岳影响而创作的悼亡诗 | 第36-40页 |
第三章 唐五代时期的发展 | 第40-75页 |
第一节 初盛唐悼亡诗的缺失与中晚唐悼亡诗的名篇倍出 | 第40-42页 |
一、时代精神的分岭和中唐诗风的新变 | 第41-42页 |
二、重视自我的新倾向 | 第42页 |
第二节 从悼亡诗中管窥唐代妇女的地位和婚姻生活 | 第42-45页 |
一、唐代悼亡诗中的妻的形象与唐代琴瑟合鸣的夫妻关系 | 第42-44页 |
二、悼夫诗在唐代的出现及与悼妻的不同侧重点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澹缓凄楚,真切动人——韦应物的悼亡诗 | 第45-51页 |
一、襟怀澄澹又笃于感情的韦应物 | 第45-46页 |
二、从韦应物亲撰其妻墓志看其十九首悼亡诗的创作背景 | 第46-48页 |
三、韦应物悼亡诗澹缓之意境与悱恻之细节 | 第48-51页 |
第四节 浅近白描,缠绵哀怨——元稹的悼亡诗 | 第51-61页 |
一、饱含感激和愧疚之情的悼亡诗创作背景 | 第51-53页 |
二、元稹悼亡诗中重复率极高的显着意象 | 第53-55页 |
三、元稹悼亡诗的艺术特色 | 第55-57页 |
四、元稹悼亡韦氏诗研究现存争论平议 | 第57-60页 |
五、元稹悼亡诗的地位及其影响 | 第60-61页 |
第五节 深情绵邈,蕴藉意远——李商隐的悼亡诗 | 第61-68页 |
一、李商隐婚姻中的"不幸"与"幸" | 第61-64页 |
二、李商隐悼亡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三位一体的杂糅感情 | 第64-66页 |
三、在残缺清冷中的深情绵邈 | 第66-68页 |
第六节 中晚唐及五代其它悼亡诗作及悼亡诗出现的新形式 | 第68-75页 |
一、中晚唐及五代其它悼亡诗作 | 第68-72页 |
二、悼亡诗出现的新形式 | 第72-75页 |
第四章 总体关照下的宋前悼亡诗 | 第75-88页 |
第一节 "悼亡"的背景解读 | 第75-81页 |
一、诗人的经历与悼亡诗的创作 | 第75-79页 |
二、诗文相配下"悼亡"所显现出的两大主题 | 第79-80页 |
三、"悼亡"的文化背景及其对婚姻价值的新发现 | 第80-81页 |
第二节 宋前悼亡诗的艺术特色 | 第81-88页 |
一、悼亡诗的整体艺术风貌 | 第82页 |
二、悼亡诗的惯用意象 | 第82-84页 |
三、悼亡诗的模式 | 第84-86页 |
四、悼亡诗的思想价值和美学意义价值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附录:先秦至唐五代悼亡诗注评 | 第95-12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26-127页 |
后记 | 第127-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