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1 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1.2.3 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2.1 融合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1.1 融合理论 | 第21页 |
2.1.2 融合创新理论 | 第21-23页 |
2.2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23-25页 |
2.2.1 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2.2.2 系统动力学的适用性 | 第24页 |
2.2.3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理与步骤 | 第24-25页 |
2.3 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的概念界定 | 第25-28页 |
2.3.1 科技创新的概念 | 第25-26页 |
2.3.2 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 | 第26页 |
2.3.3 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的概念 | 第26-28页 |
第3章 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的动因与要素 | 第28-38页 |
3.1 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作用分析 | 第28-31页 |
3.1.1 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 | 第28-29页 |
3.1.2 知识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 | 第29页 |
3.1.3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 | 第29-30页 |
3.1.4 管理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 | 第30-31页 |
3.2 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的动因 | 第31-34页 |
3.2.1 基于“资源互补”的融合 | 第31-32页 |
3.2.2 基于“价值共创”的融合 | 第32页 |
3.2.3 基于“市场需求”的融合 | 第32-33页 |
3.2.4 基于“政策导向”的融合 | 第33-34页 |
3.3 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的要素 | 第34-38页 |
3.3.1 融合的参与要素 | 第34-36页 |
3.3.2 融合的资源要素 | 第36-38页 |
第4章 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的影响因素模型 | 第38-48页 |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38-39页 |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9-41页 |
4.2.1 样本的依据 | 第39页 |
4.2.2 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4.2.3 数据处理 | 第40-41页 |
4.3 扎根编码过程分析 | 第41-44页 |
4.3.1 开放式编码 | 第41页 |
4.3.2 主轴式编码 | 第41-42页 |
4.3.3 选择式编码 | 第42-43页 |
4.3.4 饱和度检验 | 第43-44页 |
4.4 影响因素模型的解释与分析 | 第44-48页 |
4.4.1 主体支撑因素 | 第44页 |
4.4.2 投入保障因素 | 第44-45页 |
4.4.3 环境驱动因素 | 第45-46页 |
4.4.4 过程链接因素 | 第46-48页 |
第5章 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 第48-66页 |
5.1 融合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模型 | 第48-54页 |
5.1.1 研究方法的选择及理论依据 | 第48-49页 |
5.1.2 分析框架 | 第49-50页 |
5.1.3 融合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 | 第50-51页 |
5.1.4 融合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51-52页 |
5.1.5 模型的描述 | 第52-54页 |
5.2 融合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拟仿真 | 第54-59页 |
5.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54-55页 |
5.2.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55-58页 |
5.2.3 模型的主要方程 | 第58页 |
5.2.4 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58-59页 |
5.3 融合影响因素的动态作用分析 | 第59-63页 |
5.3.1 融合影响因素的协同性分析 | 第59页 |
5.3.2 模型灵敏度分析 | 第59-63页 |
5.4 研究结果及对策建议 | 第63-66页 |
5.4.1 研究结果分析 | 第63页 |
5.4.2 对策建议 | 第63-66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第75-76页 |
附录A 访谈提纲 | 第76-77页 |
附录B 东风汽车公司开放性编码过程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