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语及符号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第一章 鸡精液稀释液的研究进展 | 第13-29页 |
1 选择优良的精液稀释液需要考虑的因数 | 第14-17页 |
1.1 鸡精液的形态特点及主要成分 | 第14页 |
1.2 精清中的物质对精子细胞功能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 精液的受精能力 | 第15-16页 |
1.4 精子的衰老 | 第16-17页 |
1.5 符合实际生产需求 | 第17页 |
2 鸡精液稀释液的理化成分 | 第17-23页 |
2.1 鸡精液稀释液的粘滞性 | 第18-19页 |
2.2 鸡精液稀释液的pH值 | 第19-21页 |
2.3 鸡精液稀释液的渗透压 | 第21-22页 |
2.4 果糖 | 第22页 |
2.5 抗氧化剂 | 第22-23页 |
3 精液稀释液对鸡精液保存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3.1 短期保存 | 第23-24页 |
3.2 长期保存 | 第24页 |
3.3 评价精液稀释液保存效果的标准 | 第24-25页 |
3.4 影响精液稀释液保存的其他因素 | 第25页 |
4 抗生素在精液稀释液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9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29-69页 |
第二章 三黄肉种鸡精液稀释液的筛选 | 第29-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1.1 材料 | 第30-32页 |
1.2 方法 | 第32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2 结果 | 第32-38页 |
2.1 配成精液稀释液的性质 | 第32-33页 |
2.2 配成精液稀释液稀释原精液前后精子的形态学变化和存活时间 | 第33-35页 |
2.3 种蛋受精率的变化 | 第35-3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第三章 三黄肉种鸡人工授精周期的选择 | 第41-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1.1 材料 | 第42-43页 |
1.2 方法 | 第43-44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2 结果 | 第44-46页 |
2.1 种蛋受精率的变化 | 第44-4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抗生素在精液稀释液中的应用 | 第49-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1.1 材料 | 第50-51页 |
1.2 方法 | 第51-52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2 结果 | 第52-59页 |
2.1 种母鸡的输卵管炎死淘率 | 第52-54页 |
2.2 种蛋受精率的变化 | 第54-57页 |
2.3 种蛋率的变化 | 第57-5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五章 试验总结及其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 | 第63-69页 |
1 试验总结 | 第63页 |
2 试验结果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 第63页 |
3 精液稀释液在三黄肉种鸡实际生产中的使用说明 | 第63-64页 |
3.1 精液稀释液的保存 | 第63页 |
3.2 使用方法 | 第63页 |
3.3 注意事项 | 第63-64页 |
4 现场使用精液稀释液的图片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科研论文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