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5页 |
本研究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一览表 | 第15-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两株深海沉积物来源放线菌Amycolatopsis albispora WP1~T及Streptomyces sp.YB104代谢产物的调控及筛选研究 | 第23-76页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23-46页 |
2.1.1 微生物来源嗜铁素的研究现状及稀有放线菌Amycolatopsis属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 第23-31页 |
2.1.2 OSMAC策略在微生物来源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调控中的应用 | 第3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6页 |
第二节 放线菌Amycolatopsis albispora WP1~T新型嗜铁素的筛选研究 | 第46-65页 |
2.2.1 前言 | 第46-48页 |
2.2.2 放线菌的培养及嗜铁素的提取分离 | 第48-51页 |
2.2.3 嗜铁素albisporachelin(2-1)结构解析 | 第51-56页 |
2.2.4 新型嗜铁素albisporachelin生物合成途径的推导 | 第56-58页 |
2.2.5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2.2.5.1 仪器与材料 | 第58-59页 |
2.2.5.2 微生物A.albispora WP1~T来源 | 第59页 |
2.2.5.3 菌株A.albispora WP1~T来源嗜铁素的提取分离 | 第59-60页 |
2.2.5.4 采用Marfey's Method确定嗜铁素albisporachelin(2-1)绝对构型 | 第60页 |
2.2.6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结构表征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第三节 基于OSMAC策略链霉菌Streptomyces sp.YB104次级代谢产物筛选研究 | 第65-76页 |
2.3.1 前言 | 第65页 |
2.3.2 不同培养基用于调控11株深海来源菌株次级代谢产物产生 | 第65-70页 |
2.3.3 目标菌株代谢产物的分离、结构鉴定及产量研究 | 第70-73页 |
2.3.4 实验部分 | 第73-74页 |
2.3.4.1 仪器与材料 | 第73-74页 |
2.3.4.2 菌株YB104来源 | 第74页 |
2.3.4.3 目标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 第74页 |
2.3.5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结构表征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第三章 两种中国南海软珊瑚Lemnalia flava和Sinularia flexibilis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76-173页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76-97页 |
3.1.1 软珊瑚Lemnalia属研究概况: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 | 第76-87页 |
3.1.2 软珊瑚Sinularia flexibilis研究概况: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 | 第87-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第二节 一种中国南海软珊瑚Lemnalia flava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97-149页 |
3.2.1 前言 | 第97-99页 |
3.2.2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99-125页 |
3.2.3 新化合物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25-127页 |
3.2.3.1 倍半萜类化合物之间生物转化的可能途径 | 第125-127页 |
3.2.3.2 西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之间生物转化的可能途径 | 第127页 |
3.2.4 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127-128页 |
3.2.5 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 第128-130页 |
3.2.5.1 化合物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 | 第128-129页 |
3.2.5.2 化合物抗炎活性测试结果 | 第129-130页 |
3.2.6 实验部分 | 第130-131页 |
3.2.6.1 仪器与材料 | 第130-131页 |
3.2.6.2 动物样品来源 | 第131页 |
3.2.6.3 软珊瑚样品化合物提取分离 | 第131页 |
3.2.7 部分化合物单晶数据 | 第131-133页 |
3.2.8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结构表征 | 第133-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49页 |
第三节 一种中国南海珊瑚Sinularia flexibilis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149-173页 |
3.3.1 前言 | 第149-151页 |
3.3.2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151-159页 |
3.3.3 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159-160页 |
3.3.4 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 第160-162页 |
3.3.5 实验部分 | 第162-163页 |
3.3.5.1 仪器与材料 | 第162-163页 |
3.3.5.2 动物样品来源 | 第163页 |
3.3.5.3 化合物提取分离 | 第163页 |
3.3.6 部分化合物单晶数据 | 第163-164页 |
3.3.7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结构表征 | 第164-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3页 |
第四章 两种海绵Neopetrosia sp.及Acanthella cavernosa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173-208页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173-184页 |
4.1.1 Neopetrosia属海绵的研究概况: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173-177页 |
4.1.2 棘头海绵Acanthella cavernosa的研究概况: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177-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84页 |
第二节 一种中国南海海绵Neopetrosia sp.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184-195页 |
4.2.1 前言 | 第184-185页 |
4.2.2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185-188页 |
4.2.3 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188-189页 |
4.2.4 化学生态学讨论 | 第189-190页 |
4.2.5 实验部分 | 第190-191页 |
4.2.5.1 仪器与材料 | 第190页 |
4.2.5.2 动物样品来源 | 第190页 |
4.2.5.3 海绵样品化合物提取分离 | 第190-191页 |
4.2.6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结构表征 | 第191-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195页 |
第三节 一种中国南海海绵Acanthella cavernosa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195-208页 |
4.3.1 前言 | 第195-196页 |
4.3.2 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196-200页 |
4.3.3 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200页 |
4.3.4 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 第200页 |
4.3.5 化学生态学讨论 | 第200-201页 |
4.3.6 实验部分 | 第201-203页 |
4.3.6.1 仪器与材料 | 第201-202页 |
4.3.6.2 动物样品来源 | 第202页 |
4.3.6.3 海绵样品化合物提取分离 | 第202-203页 |
4.3.7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结构表征 | 第203-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08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208-210页 |
附录1 博士在读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文章 | 第210-213页 |
附录2 博士在读期间已申请专利 | 第213-214页 |
附录3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会议论文 | 第214-215页 |
附录4 新化合物重要谱图 | 第215-292页 |
附录5 新化合物计算机计算部分 | 第292-299页 |
附录6 已知化合物谱图 | 第299-3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