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动力作用下隧道洞口段边坡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边坡地震失稳机理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动力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4 离心模型相似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5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原理 | 第20-30页 |
2.1 概述 | 第20页 |
2.2 离心模型试验的相似原理 | 第20-25页 |
2.2.1 相似理论 | 第20-21页 |
2.2.2 静态模型的相似 | 第21-23页 |
2.2.3 动态模型的相似 | 第23-24页 |
2.2.4 常用物理量的离心模拟相似比尺 | 第24-25页 |
2.3 离心力场中模型的运动状态 | 第25-26页 |
2.4 离心模拟固有误差分析 | 第26-28页 |
2.4.1 加速度场的不均匀性 | 第26页 |
2.4.2 离心力分布的不均匀性 | 第26-27页 |
2.4.3 模型变形误差 | 第27-28页 |
2.5 边界效应及粒径效应 | 第28-30页 |
第3章 离心模型试验方案设计与制作 | 第30-53页 |
3.1 概述 | 第30页 |
3.2 试验设备及参数 | 第30-32页 |
3.2.1 离心振动台 | 第30页 |
3.2.2 模型箱 | 第30-31页 |
3.2.3 数据采集系统 | 第31-32页 |
3.3 模型设计及材料力学参数 | 第32-38页 |
3.3.1 相似比的确定 | 第32页 |
3.3.2 模型尺寸设计 | 第32-33页 |
3.3.3 模型填料选取 | 第33-35页 |
3.3.4 隧道模型选取 | 第35-38页 |
3.4 振动输入波选择 | 第38-39页 |
3.5 量测设计 | 第39-46页 |
3.5.1 量测仪器选取 | 第39-41页 |
3.5.2 摄像观测方案 | 第41-42页 |
3.5.3 位移测量方案 | 第42-43页 |
3.5.4 加速度及土压力计量测方案 | 第43-44页 |
3.5.5 隧道应变量测方案 | 第44-46页 |
3.6 模型制作及安装 | 第46-49页 |
3.6.1 制模前准备阶段 | 第46-47页 |
3.6.2 制模 | 第47-49页 |
3.6.3 模型箱的调试与安装 | 第49页 |
3.7 加载方案与数据预处理 | 第49-51页 |
3.7.1 模型加载方案 | 第49-50页 |
3.7.2 试验数据预处理 | 第50-5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无隧道边坡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第53-70页 |
4.1 概述 | 第53页 |
4.2 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研究 | 第53-63页 |
4.2.1 地形对边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分析 | 第54-61页 |
4.2.2 振幅对边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分析 | 第61-62页 |
4.2.3 离心力对边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分析 | 第62-63页 |
4.3 动土压力响应特征 | 第63-66页 |
4.4 边坡变形破坏特征与模式 | 第66-68页 |
4.4.1 坡体变形破坏特征 | 第66-68页 |
4.4.2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隧道洞口段边坡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第70-93页 |
5.1 概述 | 第70页 |
5.2 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研究 | 第70-79页 |
5.2.1 地形对边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分析 | 第71-77页 |
5.2.2 振幅对边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分析 | 第77-78页 |
5.2.3 离心力对边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分析 | 第78-79页 |
5.3 动土压力响应特征 | 第79-81页 |
5.4 隧道应变响应特征 | 第81-85页 |
5.5 边坡变形破坏特征与模式 | 第85-86页 |
5.5.1 坡体变形破坏特征 | 第85-86页 |
5.5.2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86页 |
5.6 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86-9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3-96页 |
主要结论 | 第93-95页 |
展望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