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课题缘起 | 第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移民研究 | 第13-14页 |
1.2.2 禹文化研究 | 第14页 |
1.2.3 禹王宫、湖广会馆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6页 |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6-18页 |
1.3.1 概念阐释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3.3 研究范围 | 第17-18页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9-2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1.5.2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2 湖广移民与禹文化的关联 | 第23-46页 |
2.1 禹文化概述 | 第23-33页 |
2.1.1 禹王崇拜 | 第23-25页 |
2.1.2 禹王崇拜的传播 | 第25-30页 |
2.1.3 禹王崇拜下禹王宫的诞生 | 第30-33页 |
2.2 禹文化在湖广地区的发展 | 第33-37页 |
2.2.1 湖广人的大禹信仰 | 第33-36页 |
2.2.2 湖广移民对大禹信仰的发展 | 第36-37页 |
2.3 湖广移民与湖广会馆 | 第37-45页 |
2.3.1 大禹信仰与湖广会馆的产生 | 第37-38页 |
2.3.2 湖广会馆的分类 | 第38-43页 |
2.3.3 禹王宫与湖广会馆的界定 | 第43-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3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分布与湖广移民的关联 | 第46-63页 |
3.1 湖广移民活动造成禹王宫、湖广会馆的演化 | 第46-49页 |
3.1.1 移民活动的分类 | 第46-47页 |
3.1.2 湖广移民活动对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影响 | 第47-49页 |
3.2 湖广移民线路上湖广会馆的分布 | 第49-62页 |
3.2.1 黄河水系的移民线路与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分布 | 第50-52页 |
3.2.2 长江水系的移民线路与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分布 | 第52-56页 |
3.2.3 京汉铁路沿线的移民线路与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分布 | 第56-60页 |
3.2.4 汉水沿线与大运河沿线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分布梳理 | 第60-6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4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基本建筑形态特征 | 第63-103页 |
4.1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场地特征 | 第63-69页 |
4.1.1 位于山中 | 第63-64页 |
4.1.2 靠近码头 | 第64-68页 |
4.1.3 占据城镇中心地带 | 第68-69页 |
4.2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形制分析 | 第69-84页 |
4.2.1 功能分析 | 第69-70页 |
4.2.2 平面形制 | 第70-72页 |
4.2.3 建筑造型 | 第72-79页 |
4.2.4 空间序列 | 第79-84页 |
4.3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营造技术 | 第84-102页 |
4.3.1 结构特点 | 第85-89页 |
4.3.2 构造细节 | 第89-94页 |
4.3.3 装饰细部 | 第94-10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5 不同类型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建筑形态特质 | 第103-176页 |
5.1 祭祀型禹王宫 | 第103-118页 |
5.1.1 蚌埠禹王宫 | 第104-111页 |
5.1.2 武汉禹稷行宫 | 第111-117页 |
5.1.3 小节 | 第117-118页 |
5.2 移民在西南所建湖广会馆 | 第118-155页 |
5.2.1 重庆湖广会馆禹王宫 | 第118-129页 |
5.2.2 重庆湖广会馆齐安公所 | 第129-133页 |
5.2.3 潼南双江古镇禹王宫 | 第133-140页 |
5.2.4 石阡禹王宫 | 第140-147页 |
5.2.5 巴南丰盛镇禹王宫 | 第147-154页 |
5.2.6 小节 | 第154-155页 |
5.3 移民在北方所建湖广会馆 | 第155-175页 |
5.3.1 北京湖广会馆 | 第155-164页 |
5.3.2 大悟宣化店湖北会馆 | 第164-169页 |
5.3.3 北京县级会馆群 | 第169-174页 |
5.3.4 小节 | 第174-1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75-176页 |
6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传承与演变 | 第176-195页 |
6.1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比较研究 | 第176-186页 |
6.1.1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空间序列演化分析 | 第176-180页 |
6.1.2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造型演化分析 | 第180-186页 |
6.2 湖广会馆与其它省籍会馆的比较 | 第186-190页 |
6.2.1 与山陕会馆的比较 | 第186-188页 |
6.2.2 与江西会馆的比较 | 第188-190页 |
6.3 禹王宫与其它水神庙的比较 | 第190-192页 |
6.4 中国与日本的禹王宫比较 | 第192-19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94-195页 |
7 结语 | 第195-198页 |
7.1 本论文结论综述 | 第195页 |
7.2 禹王宫、湖广会馆面临的现状 | 第195-196页 |
7.3 写在文末的思考 | 第196-198页 |
致谢 | 第198-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07页 |
附录一:禹王宫、湖广会馆总表 | 第207-214页 |
附录二:现存禹王宫、湖广会馆总表 | 第214-2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