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菌类论文--真菌门论文

垂头虫草适生分布区及其系统学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1页
    1 垂头虫草研究背景第11-16页
        1.1 垂头虫草简介第11页
        1.2 垂头虫草生态调查第11-13页
        1.3 垂头虫草有性型与无性型第13-15页
            1.3.1 垂头虫草无性型第13-14页
            1.3.2 垂头虫草有性型第14-15页
        1.4 垂头虫草形态和遗传变异第15页
        1.5 垂头虫草功效成分第15-16页
    2 适生区分布第16-17页
    3 虫草分子系统学第17-19页
        3.1 虫草遗传多样性第18页
        3.2 常用分子序列标记第18-19页
    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1页
第二章 垂头虫革适生区分布预测第21-36页
    1 材料第21-23页
        1.1 软件平台第21页
        1.2 物种分布数据的收集第21-23页
        1.3 地图数据第23页
    2 方法第23-26页
        2.1 气候变量的选取第23-24页
        2.2 模型运行第24-25页
            2.2.1 MaxEnt模型预测第24页
            2.2.2 ENFA模型预测第24-25页
        2.3 ROC曲线比较模型的预测精度第25页
        2.4 预测结果显示第25-2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6-34页
        3.1 垂头虫草适生区预测参数筛选第26-29页
        3.2 垂头虫草适生区分布预测第29-32页
            3.2.1 应用MaxEnt模型预测垂头虫草在全球的潜在地理分布第29-30页
            3.2.2 应用ENFA模型预测垂头虫草在全球的潜在地理分布第30-32页
        3.3 两种模型ROC曲线精度检验第32-33页
        3.4 两种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比第33-34页
    4 讨论第34-36页
第三章 垂头虫草形态变异式样第36-5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1.1 材料第36-37页
        1.2 方法第37-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49页
        2.1 形态性状第38-41页
        2.2 显微性状第41-44页
        2.3 巢式方差分析第44-46页
        2.4 相关性分析第46-47页
        2.5 Q-聚类分析第47-49页
    3 讨论第49-52页
第四章 垂头虫草菌及其寄主分子系统发育第52-73页
    1 实验材料第52-54页
    2 方法第54-56页
        2.1 垂头虫草菌DNA的提取第54页
        2.2 垂头虫草寄主DNA的提取第54页
        2.3 引物及序列扩增第54-55页
        2.4 PCR产物检测及测序第55页
        2.5 序列的处理及分析第55-5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6-70页
        3.1 基于ITS序列对垂头虫草系统发育分析第56-61页
            3.1.1 垂头虫草DNA序列基本特征第56-58页
            3.1.2 垂头虫草聚类树特征分析第58-61页
            3.1.3 垂头虫草ITS区序列遗传距离分析第61页
        3.2 垂头虫草单倍型分布及遗传多样性第61-64页
            3.2.1 垂头虫草单倍型分布第61-62页
            3.2.2 垂头虫草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2-64页
        3.3 基于COI基因序列对垂头虫草寄主鉴定第64-70页
    4 讨论第70-73页
        4.1 垂头虫草系统发育分析第70-71页
        4.2 垂头虫草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1-72页
        4.3 垂头虫草寄主鉴定第72-73页
第五章 垂头虫草活性成分分布式样第73-8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3-78页
        1.1 实验材料第73页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73页
        1.3 实验材料的准备第73页
            1.3.1 鲜虫草预处理第73页
        1.4 实验方法第73-78页
            1.4.1 麦角甾醇的测定第73-75页
                1.4.1.1 色谱条件第73-74页
                1.4.1.2 标准品及样品溶液的制备第74页
                1.4.1.3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74-75页
            1.4.2 核苷类成分的测定第75-78页
                1.4.2.1 色谱条件第75页
                1.4.2.2 标准品及样品溶液的制备第75页
                1.4.2.3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75-78页
            1.4.3 数据分析方法第78页
    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8-86页
        2.1 垂头虫草活性成分描述性分析第78-82页
        2.2 垂头虫草活性成分单因素方差分析第82-84页
        2.3 垂头虫草活性成分相关性分析第84-85页
        2.4 垂头虫草活性成分巢氏方差分析第85-86页
    3 讨论第86-89页
第六章 总结第89-93页
    1 垂头虫草适生区分布预测第89-90页
    2 垂头虫草形态变异式样第90-91页
    3 垂头虫草菌及其寄主分子系统发育第91-92页
    4 垂头虫草活性成分分布式样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附录第104-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四聚体脱氧核酶的比色逻辑门及生物传感器设计
下一篇:结合深度学习和特征嵌入的句子分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