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屋面自然对流空气层隔热性能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课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以及目标 | 第12-13页 |
·我国建筑能耗发展趋势及建筑节能现状 | 第12-13页 |
·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目标 | 第13页 |
·传统的屋面隔热方法 | 第13-17页 |
·屋面被动蒸发措施隔热 | 第14-15页 |
·屋面生态节能措施隔热 | 第15页 |
·屋面反射阳光措施隔热 | 第15-16页 |
·屋面构造措施隔热 | 第16-17页 |
·双层屋面隔热性能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7-21页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2 传热学的基础理论 | 第23-31页 |
·导热的传热原理和基本方程 | 第23-26页 |
·导热基本定律 | 第24页 |
·导热的基本微分方程 | 第24-26页 |
·对流的传热原理和基本方程 | 第26-28页 |
·对流的连续性方程 | 第26-27页 |
·对流的动量方程 | 第27-28页 |
·对流的能量方程 | 第28页 |
·辐射的传热原理和基本方程 | 第28-30页 |
·黑体辐射基本定律 | 第29页 |
·实际表面辐射特性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双层屋面传热模型的理论求解 | 第31-47页 |
·双层屋面的模型及传热过程 | 第31-33页 |
·双层屋面和普通单层屋面的隔热比较 | 第33-36页 |
·两种屋面的比较模型和热路图 | 第33-34页 |
·两种屋面室内温度的理论解 | 第34-36页 |
·双层屋面流体传热的理论解 | 第36-43页 |
·大空间自然对流流体传热的理论解 | 第37-41页 |
·有限空间自然对流流体传热的理论解 | 第41-42页 |
·自然对流流体传热的综合理论解 | 第42-43页 |
·自然对流空气层最佳间距理论解 | 第43-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双层屋面传热模型的二维数值求解 | 第47-60页 |
·双层屋面的数值方法理论 | 第47-50页 |
·数值计算的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及离散 | 第47-49页 |
·湍流的基本方程及求解方法 | 第49-50页 |
·辐射换热模型 | 第50页 |
·双层屋面的数值模型 | 第50-51页 |
·通风层间距变化模型(工况一) | 第51页 |
·倾斜角变化模型(工况二) | 第51页 |
·通风长度变化模型(工况三) | 第51页 |
·双层屋面的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1-59页 |
·工况一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2-54页 |
·工况二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4-57页 |
·工况三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双层屋面传热模型的三维数值求解 | 第60-77页 |
·压型钢板屋面的数学模型 | 第62-64页 |
·实验模型 | 第62-63页 |
·数值模型 | 第63-64页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64页 |
·数值计算的工况划分 | 第64-65页 |
·加热温度变化的模型(工况一) | 第64页 |
·倾斜角度变化的模型(工况二) | 第64-65页 |
·通风状况变化的模型(工况三) | 第65页 |
·通风孔尺寸变化的模型(工况四) | 第65页 |
·压型板屋面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5-75页 |
·工况一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6-68页 |
·工况二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8-71页 |
·工况三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1-72页 |
·工况四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2-75页 |
·误差原因分析及结论 | 第75-76页 |
·误差原因分析 | 第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77-80页 |
·本文的工作总结 | 第77-78页 |
·工作中的不足指出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作者简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