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论魏晋南北朝“气”审美范畴的泛化与成熟

中文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6-9页
    1.1 研究现状第6页
    1.2 “泛化”第6-8页
    1.3 主要内容及理论创新第8-9页
2 玄学、人物品藻、佛教对气范畴的影响第9-14页
    2.1 魏晋玄学与气范畴第9-10页
    2.2 汉魏人物品藻与气范畴第10-12页
    2.3 佛教的传入与气范畴第12-14页
3 文论中“气”范畴的泛化第14-21页
    3.1 曹丕“文气”论:气审美范畴确立的标志第14-16页
    3.2 《文心雕龙》中“气”范畴的泛化第16-19页
        3.2.1 创作主体生理意义上的气,引申为先天气质第16页
        3.2.2 主体生命精神之气第16-18页
        3.2.3 作品之气第18-19页
    3.3 钟嵘《诗品》中“气”范畴的泛化第19-21页
4 画论中“气”范畴的泛化第21-31页
    4.1 顾恺之“神气”、“生气”说第21页
    4.2 “气韵”第21-31页
        4.2.1 “气”与“韵”第21-24页
        4.2.2 “气运”与“气韵”第24-26页
        4.2.3 “气韵”的美学内涵及意义第26-31页
5 书论中“气”范畴的泛化第31-38页
    5.1 血气第31页
    5.2 书论中的气审美范畴群第31-38页
        5.2.1 生气第31页
        5.2.2 风气第31-32页
        5.2.3 意气第32页
        5.2.4 气力第32-33页
        5.2.5 骨气、气骨第33-35页
        5.2.6 气势第35-38页
6 乐论中“气”范畴的泛化第38-41页
    6.1 神气第38页
    6.2 和气第38-40页
        6.2.1 儒家、道家论“和”第38-39页
        6.2.2 嵇康论“和”第39页
        6.2.3 对《声无哀乐论》中“和气”的理解第39-40页
    6.3 综述第40-41页
7 结语第41-46页
    7.1 气审美范畴泛化所具有的美学特征第41-43页
    7.2 气审美范畴的泛化推动了气审美范畴的形成与成熟第43-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牙种植体表面活性与抗感染性能研究
下一篇:敦煌歌辞《百岁篇》《十恩德》写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