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吸双流道泵组的流场与结构分析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1.1 课题来源及名称 | 第10页 |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 1.1.2 课题名称 | 第10页 |
| 1.2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2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1.2.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1.4.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2 流场数值计算方法 | 第14-24页 |
| 2.1 双吸双流道泵三维几何造型 | 第14-17页 |
| 2.1.1 双吸双流道泵流场分析三维几何造型 | 第15-16页 |
| 2.1.2 转动部件结构分析三维几何造型 | 第16-17页 |
| 2.2 双吸双流道泵分析方法 | 第17页 |
| 2.3 离散方法的选择 | 第17-18页 |
| 2.4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 第18-19页 |
| 2.5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19-21页 |
| 2.6 动静干涉的处理 | 第21页 |
| 2.7 计算网格的划分 | 第21-22页 |
| 2.8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22-24页 |
| 2.8.1 单相流边界条件 | 第22-23页 |
| 2.8.2 含沙两相流边界条件 | 第23-24页 |
| 3 双吸双流道泵单相流介质流场数值分析 | 第24-29页 |
| 3.1 泵外特性预测与验证 | 第24-25页 |
| 3.2 不同工况叶轮中截面相对速度分布 | 第25-26页 |
| 3.3 额定流量工况不同截面相对速度分布 | 第26-27页 |
| 3.4 不同工况叶轮中截面静压分布 | 第27页 |
| 3.5 额定流量工况不同截面湍动能分布 | 第27-29页 |
| 4 双吸双流道泵含沙两相流介质流场数值分析 | 第29-34页 |
| 4.1 不同工况叶轮中截面静压分布 | 第29-30页 |
| 4.2 不同工况叶轮中截面相对速度分布 | 第30页 |
| 4.3 不同流量工况叶轮中截面固相体积分布 | 第30-31页 |
| 4.4 不同粒径工况叶轮中截面固相体积分布 | 第31页 |
| 4.5 不同浓度工况叶轮中截面固相体积分布 | 第31-32页 |
| 4.6 壁面固相体积分布 | 第32-33页 |
| 4.7 泵进出口总压差对比分析 | 第33-34页 |
| 5 基于流固耦合方法的泵转动部件结构分析 | 第34-44页 |
| 5.1 线性静力学分析基本方程 | 第34-35页 |
| 5.2 模态分析基本方程 | 第35页 |
| 5.3 流固耦合方法的选择 | 第35页 |
| 5.4 材料属性及网格划分 | 第35-36页 |
| 5.5 基于流固耦合方法的泵转动部件静力学分析 | 第36-43页 |
| 5.5.1 约束和载荷的施加 | 第36-37页 |
| 5.5.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7-43页 |
| 5.6 泵转动部件模态分析 | 第43-44页 |
| 6 电机部分热应力和变形计算 | 第44-49页 |
| 6.1 计算模型和材料属性及网格划分 | 第44-45页 |
| 6.2 线性静力学分析 | 第45-49页 |
| 6.2.1 约束和载荷的施加 | 第45页 |
| 6.2.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 7.1 本文总结 | 第49-50页 |
|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附录A 主要符号 | 第54-5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