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4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4 基本思路 | 第12-14页 |
第2章 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基本问题与理论 | 第14-24页 |
2.1 科技社团的内涵、特征、职能定位 | 第14-17页 |
2.1.1 科技社团的内涵 | 第14页 |
2.1.2 科技社团的特征 | 第14-16页 |
2.1.3 科技社团的职能定位 | 第16-17页 |
2.2 政府职能转移的概念、方向、方式 | 第17-20页 |
2.2.1 政府职能转移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2 政府职能转移的方向 | 第18-19页 |
2.2.3 政府职能转移的方式 | 第19-20页 |
2.3 政府职能与科技社团转承的理论依据 | 第20-24页 |
2.3.1 第三部门理论 | 第20-21页 |
2.3.2 公民社会理论 | 第21-22页 |
2.3.3 法团主义 | 第22-23页 |
2.3.4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现状 | 第24-30页 |
3.1 科技社团自身能力不足 | 第24-26页 |
3.1.1 内部管理、约束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24页 |
3.1.2 经费总体不足且分配不均 | 第24-25页 |
3.1.3 社会公信力不够,缺乏吸引力 | 第25页 |
3.1.4 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 第25-26页 |
3.2 政府在转承过程中的缺位、失位与越位 | 第26-30页 |
3.2.1 政府待转移职能的事项不明确且实质性内容有限 | 第26-27页 |
3.2.2 政府责任的失位 | 第27-28页 |
3.2.3 政府观念转变不彻底 | 第28-29页 |
3.2.4 政府职能转移的一元化倾向 | 第29-30页 |
第4章 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国外经验 | 第30-37页 |
4.1 进一步明确政府与科技社团的伙伴关系 | 第30-31页 |
4.2 科技社团参与政府决策制度化 | 第31-32页 |
4.3 政府管理科技社团方法多样化 | 第32-34页 |
4.3.1 科技社团管理的法律手段 | 第32-33页 |
4.3.2 科技社团管理的经济手段 | 第33-34页 |
4.3.3 科技社团管理的行政手段 | 第34页 |
4.4 科技社团承接形式的多样化 | 第34-35页 |
4.5 政府资助方式多样化 | 第35-36页 |
4.6 加大科技社团能力建设的投资 | 第36-37页 |
第5章 科技社团实现政府职能转移的路径 | 第37-44页 |
5.1 政府维度:完善机制建设,构建服务型政府制度体系 | 第37-40页 |
5.1.1 明确政府可转移职能范围的定位 | 第37页 |
5.1.2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 第37-38页 |
5.1.3 完善政府职能与科技社团转承的相关立法 | 第38-39页 |
5.1.4 营造科技社团参与承接的政策环境 | 第39-40页 |
5.2 科技社团维度: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 第40-42页 |
5.2.1 完善科技社团人才培养机制 | 第40页 |
5.2.2 拓展经费来源渠道 | 第40-41页 |
5.2.3 建立自治自律机制 | 第41-42页 |
5.2.4 注重品牌效应,赢得公信力 | 第42页 |
5.3 科协维度:完善科技社团治理体系,服务政府职能转移全过程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