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2页 |
1.1 引言 | 第13-21页 |
1.1.1 氨氮废水的来源、危害及排放要求 | 第13-15页 |
1.1.2 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5-21页 |
1.2 常见的氨氮氧化催化体系 | 第21-26页 |
1.2.1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 | 第21-23页 |
1.2.2 负载型非贵金属催化剂 | 第23页 |
1.2.3 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 第23-25页 |
1.2.4 双金属催化剂 | 第25-26页 |
1.3 氨氮催化湿式氧化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与目的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2-38页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32-34页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2.1.2 实验试剂及气体 | 第33-34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34-35页 |
2.2.1 制备1.5Ru-1.5Cu/C双金属催化剂 | 第34页 |
2.2.2 制备3Ru/C单金属催化剂 | 第34页 |
2.2.3 制备3Cu/C单金属催化剂 | 第34-35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35-36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35页 |
2.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 第35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5-36页 |
2.3.4 比表面积测定(BET) | 第36页 |
2.4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第36-38页 |
2.4.1 实验装置 | 第36-37页 |
2.4.2 分析方法 | 第37页 |
2.4.3 实验数据的后续处理 | 第37-38页 |
第三章 Ru-Cu/C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 | 第38-43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稳定性实验设计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2页 |
3.3.1 Ru-Cu/C催化剂的稳定性探究 | 第39-40页 |
3.3.2 Ru-Cu/C催化剂组成、结构表征(ICP、XRD、TEM、BET)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氨氮氧化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43-63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Ru-Cu/C催化氧化氨氮反应过程探究 | 第43-56页 |
4.2.1 催化氧化间歇反应、连续反应及均相歧化反应的实验设计 | 第43-44页 |
4.2.2 pH对Ru-Cu/C催化氧化氨氮反应的影响 | 第44-46页 |
4.2.3 Ru-Cu/C催化剂不同温度下的催化性能随时间变化规律 | 第46-50页 |
4.2.4 pH、温度及反应气氛对NH_4~+和NO_2~-均相歧化反应的影响 | 第50-54页 |
4.2.5 小结 | 第54-56页 |
4.3 验证实验 | 第56-62页 |
4.3.1 反应过程中加酸加碱的实验设计 | 第56-57页 |
4.3.2 反应过程中加碱对各因素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3 反应过程中加酸对各因素的影响 | 第59-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