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特征增强的稀疏编码人脸识别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人脸识别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页
    1.2 人脸识别的研究内容第10-11页
    1.3 人脸识别需解决问题第11-12页
    1.4 人脸识别研究现状第12-14页
    1.5 本文内容及结构安排第14-16页
第二章 稀疏表示分类与低秩矩阵恢复第16-28页
    2.1 引言第16页
    2.2 基于稀疏编码的分类算法第16-20页
        2.2.1 稀疏表示分类第16-18页
        2.2.2 协作表示分类第18-20页
    2.3 线性回归分类第20-21页
    2.4 低秩矩阵恢复第21-23页
        2.4.1 鲁棒主成分分析第22页
        2.4.2 低秩表示第22-23页
    2.5 低秩矩阵恢复优化算法第23-27页
        2.5.1 迭代阈值法第23-24页
        2.5.2 加速近端梯度法第24-26页
        2.5.3 增广拉格朗日乘子法第26-27页
    2.6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算法第28-37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特征提取算法第28-33页
        3.2.1 方向梯度直方图第28-30页
        3.2.2 局部二值模式第30-31页
        3.2.3 主成分分析第31-33页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3-36页
        3.3.1 数据库设置第33-35页
        3.3.2 无遮挡人脸识别第35页
        3.3.3 遮挡人脸识别第35-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基于特征增强的稀疏编码人脸识别第37-49页
    4.1 引言第37页
    4.2 基于特征增强的稀疏编码人脸识别第37-40页
        4.2.1 隐式低秩分解分析第37-39页
        4.2.2 特征增强的人脸识别算法第39-40页
    4.3 特征脸提取第40-41页
    4.4 基于特征脸的稀疏表示分类第41-42页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2-48页
        4.5.1 各部分性能对比第42-43页
        4.5.2 特征脸数的选择第43-44页
        4.5.3 无遮挡人脸识别第44-45页
        4.5.4 遮挡人脸识别第45-48页
    4.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49-51页
    5.1 本文工作总结第49页
    5.2 未来工作展望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EPS背景下我国转让定价反避税问题研究
下一篇: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