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3-26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二 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 研究综述 | 第16-26页 |
第一章 葛洪及《抱朴子》其书 | 第26-151页 |
第一节 葛洪其人 | 第26-77页 |
一 葛洪的生活背景 | 第26-40页 |
二 生平、师承与交游 | 第40-73页 |
三 个人著作 | 第73-77页 |
第二节 《抱朴子》的思想内容 | 第77-151页 |
一 《抱朴子》的创作动机 | 第77-80页 |
二 《内篇》与《外篇》的关系 | 第80-83页 |
三 《抱朴子》的道教思想 | 第83-112页 |
四 《抱朴子》的政治与社会思想 | 第112-138页 |
五 《抱朴子》的个人修养思想 | 第138-144页 |
六 《抱朴子》的文论 | 第144-151页 |
第二章 东晋南北朝时期《抱朴子》接受的道教化倾向 | 第151-218页 |
第一节 东晋南北朝《抱朴子》接受概述 | 第151-155页 |
第二节 范晔等以史家视野对《抱朴子》的接受 | 第155-169页 |
一 袁宏、何法盛、马枢对葛洪生平的追述 | 第155-160页 |
二 裴松之对《抱朴子》的评述 | 第160-164页 |
三 范晔《后汉书》对《抱朴子》的吸收 | 第164-169页 |
第三节 寇谦之、陆修静对《抱朴子》思想的借鉴 | 第169-188页 |
一 寇谦之对《抱朴子》清理道教思想的接受 | 第169-180页 |
二 陆修静对《抱朴子》援儒入道思想的借鉴 | 第180-188页 |
第四节 陶弘景对《抱朴子内篇》的汲取与改造 | 第188-206页 |
一 与葛洪的思想渊源 | 第188-192页 |
二 对葛洪《抱朴子》金丹思想及整肃道教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 第192-206页 |
第五节 佛教信仰者对《抱朴子》的诘难与继承 | 第206-218页 |
一 刘勰、甄鸾、道安对《抱朴子内篇》的诘难 | 第206-208页 |
二 刘勰、萧绎、颜之推对《抱朴子》的继承与辨析 | 第208-218页 |
第三章 隋唐时期《抱朴子》接受的兴盛 | 第218-275页 |
第一节 隋唐时期《抱朴子》接受概述 | 第218-223页 |
第二节 隋唐类书对《抱朴子》的辑录 | 第223-235页 |
一 隋唐四大类书对《抱朴子》的辑录 | 第223-230页 |
二 隋唐四大类书辑录《抱朴子》的特点 | 第230-235页 |
第三节 唐代史家对《抱朴子》的引述与评析 | 第235-247页 |
一 唐代史家对《抱朴子》的广泛引述 | 第235-237页 |
二 《晋书·葛洪传》对《抱朴子》内外篇的融合与去取 | 第237-243页 |
三 刘知几《史通》对《抱朴子》的评析 | 第243-247页 |
第四节 魏徵、马总对《抱朴子》的节录 | 第247-258页 |
一 魏徵《群书治要》对《抱朴子外篇》的选择性接受 | 第247-251页 |
二 马总《意林》对《抱朴子》均衡有序的接受 | 第251-258页 |
第五节 隋唐时期《抱朴子内篇》金丹思想的接受 | 第258-275页 |
一 隋唐道教对《内篇》金丹思想的发展与批判 | 第258-268页 |
二 隋唐儒家、佛教对《内篇》金丹思想的批判 | 第268-271页 |
三 隋唐文学作品对《内篇》金丹思想的普遍认可 | 第271-275页 |
第四章 宋元时期《抱朴子》接受的沉寂 | 第275-323页 |
第一节 宋元时期《抱朴子》接受概述 | 第275-279页 |
第二节 宋代类书对《抱朴子》的辑录与化用 | 第279-289页 |
一 五部类书对《抱朴子》的不均衡接受 | 第280-284页 |
二 五部类书所反映的宋代《抱朴子》接受概貌 | 第284-286页 |
三 五部类书对《抱朴子》接受的促进 | 第286-289页 |
第三节 《太上感应篇》对《抱朴子内篇》的承袭与转化 | 第289-302页 |
一 《太上感应篇》对《抱朴子内篇》的承袭与转化 | 第290-293页 |
二 对《抱朴子内篇》转化接受产生的原因 | 第293-299页 |
三 对《抱朴子内篇》转化接受产生的效果 | 第299-302页 |
第四节 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 | 第302-307页 |
一 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的版本源流 | 第302-303页 |
二 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的价值 | 第303-307页 |
第五节 宋元时期《抱朴子内篇》金丹思想的接受 | 第307-323页 |
一 宋元道教对《内篇》金丹思想的继承与背离 | 第307-313页 |
二 来自儒生的批判 | 第313-315页 |
三 宋元画作、诗文对《内篇》金丹思想的忽视 | 第315-323页 |
结语 | 第323-324页 |
附录一 葛洪形象接受述略 | 第324-337页 |
附录二 《抱朴子》版本调查 | 第337-342页 |
参考文献 | 第342-358页 |
读博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第358-359页 |
后记 | 第359-3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