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3 惩戒建筑的相关概念 | 第9-12页 |
1.3.1 惩戒建筑的概念 | 第9页 |
1.3.2 惩戒建筑的性质 | 第9-10页 |
1.3.3 惩戒建筑的的特征 | 第10页 |
1.3.4 惩戒建筑的功能 | 第10-11页 |
1.3.5 惩戒建筑的分类 | 第11-12页 |
1.3.6 惩戒建筑人性化研究范围界定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12-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4.3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第2章 惩戒建筑研究与发展 | 第15-27页 |
2.1 国内外惩戒的起源和发展 | 第15-21页 |
2.1.1 中国惩戒建筑的起源和发展 | 第15-21页 |
2.1.2 国外惩戒建筑的起源和发展 | 第21页 |
2.2 建设模式 | 第21-26页 |
2.2.1 放射形模式 | 第21-22页 |
2.2.2 电线杆式模式 | 第22-23页 |
2.2.3 校园式模式 | 第23-24页 |
2.2.4 模块式模式 | 第24-25页 |
2.2.5 国内惩戒建筑的结构模式 | 第25-26页 |
2.3 惩戒建筑人性化设计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第3章 惩戒建筑人性化设计相关研究 | 第27-38页 |
3.1 当前惩戒建筑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3.1.1 旧制惩戒建筑建筑 | 第27页 |
3.1.2 新建惩戒建筑 | 第27页 |
3.2 惩戒建筑使用者的需求 | 第27-31页 |
3.2.1 在押人员需求分析 | 第27-29页 |
3.2.2 监管人员需求分析 | 第29-30页 |
3.2.3 探视人员需求分析 | 第30-31页 |
3.3 惩戒建筑使用者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 | 第31页 |
3.3.1 在押人员的心理特点分析 | 第31页 |
3.3.2 在押人员的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 | 第31页 |
3.4 惩戒建筑布局影响教惩人员与在押人员的关系 | 第31-38页 |
3.4.1 理论框架与先行研究 | 第31-32页 |
3.4.2 惩戒建筑布局和工作人员与在押人员的关系 | 第32-35页 |
3.4.3 惩戒建筑设计特点和工作人员与在押人员的关系 | 第35-36页 |
3.4.4 惩罚-改造-回归社会模式 | 第36-38页 |
第4章 惩戒建筑人性化设计策略 | 第38-51页 |
4.1 人性化”设计概念 | 第38-41页 |
4.1.1 人性化设计 | 第38页 |
4.1.2 惩戒建筑的人性化设计 | 第38页 |
4.1.3 惩戒建筑的人性化设计要素 | 第38-41页 |
4.2 惩戒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 第41-42页 |
4.2.1 安全性原则 | 第41页 |
4.2.2 舒适性原则 | 第41页 |
4.2.3 生态性原则 | 第41-42页 |
4.2.4 地域性原则 | 第42页 |
4.3 选址的人性化策略 | 第42页 |
4.4 惩戒建筑构成人性化设计策略 | 第42-49页 |
4.4.1 入口人性化设计 | 第42页 |
4.4.2 墙体人性化设计 | 第42-43页 |
4.4.3 建筑外观人性化设计 | 第43-44页 |
4.4.4 空间模式人性化设计 | 第44-47页 |
4.4.5 空间组织人性化设计 | 第47-48页 |
4.4.6 室内细部人性化设计 | 第48-49页 |
4.5 未来发展趋势 | 第49-51页 |
第5章 惩戒建筑设计与实践 | 第51-73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51页 |
5.1.1 建设地点 | 第51页 |
5.1.2 建设规模与内容 | 第51页 |
5.2 项目现状 | 第51-53页 |
5.3 人性化设计研究 | 第53-73页 |
5.3.1 总平面布局人性化设计分析 | 第53-55页 |
5.3.2 项目流线人性化设计分析 | 第55-58页 |
5.3.3 项目功能分区人性化设计分析 | 第58-65页 |
5.3.4 立面设计风格 | 第65-67页 |
5.3.5 空间细部人性化设计分析 | 第67-71页 |
5.3.6 绿化人性化设计分析 | 第71-73页 |
第6章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