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背景 | 第16页 |
1.2 强化一级处理技术 | 第16-20页 |
1.2.1 化学絮凝沉淀处理 | 第16-17页 |
1.2.2 生物絮凝吸附处理 | 第17-18页 |
1.2.3 化学生物强化一级处理 | 第18-20页 |
1.3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分类 | 第20-23页 |
1.3.1 剩余污泥内部循环的污泥减量 | 第20页 |
1.3.2 处理过程中的污泥减量 | 第20-22页 |
1.3.3 维持代谢 | 第22页 |
1.3.4 常用剩余污泥处理处置 | 第22-23页 |
1.4 Fe对活性污泥研究 | 第23-24页 |
1.4.1 Fe对活性污泥影响的机理 | 第23页 |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5 荧光光谱 | 第24-25页 |
1.5.1 荧光光谱原理 | 第24页 |
1.5.2 荧光光谱法的应用 | 第24-25页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25-26页 |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页 |
1.6.2 研究的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中试装置流程介绍及各指标分析 | 第26-30页 |
2.1 背景介绍 | 第26-28页 |
2.1.1 中试装置流程 | 第26-27页 |
2.1.2 中试装置运行维护及自动化控制 | 第27-28页 |
2.2 中试装置中各指标分析 | 第28-30页 |
2.2.1 中试装置进水 | 第28页 |
2.2.2 中试实验中各指标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第三章 Fe强化高负荷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污水效能分析 | 第30-44页 |
3.1 概述 | 第3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3.2.1 加药池工艺参数 | 第30页 |
3.2.2 批次实验 | 第30-31页 |
3.2.3 中试实验 | 第31-32页 |
3.2.4 加药系统COD平衡的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3.2.5 实验设备 | 第33页 |
3.2.6 项目测定方法与试剂 | 第33-34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3.3.1 Fe盐浓度对强化生物絮凝处理城市污水效果的影响 | 第34-38页 |
3.3.2 Fe盐强化生物絮凝处理前后对COD情况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3 Fe盐强化生物絮凝处理前后对TP情况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4 Fe盐强化生物絮凝处理前后对TN情况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5 Fe盐强化生物絮凝处理前后对有机物富集情况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Fe盐对高负荷活性污泥法生物絮凝性能影响及光谱分析 | 第44-54页 |
4.1 概述 | 第44-45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45-47页 |
4.2.1 实验污泥与水样 | 第45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45页 |
4.2.3 分析方法 | 第45-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4.3.1 加药前后对SCOD处理效果的比较 | 第47-48页 |
4.3.2 EPS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48-50页 |
4.3.3 污泥粒度分布 | 第50-51页 |
4.3.4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Fe对剩余污泥厌氧发酵的影响研究 | 第54-62页 |
5.1 概述 | 第54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54-56页 |
5.2.1 实验污泥及装置 | 第54-55页 |
5.2.2 批次实验 | 第55页 |
5.2.3 水样分析方法 | 第55页 |
5.2.4 光谱测定条件与处理方法 | 第55-5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1页 |
5.3.1 常规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 第56-57页 |
5.3.2 荧光光谱及平行因子法分析 | 第57-60页 |
5.3.3 中红外表征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6.1 结论 | 第62-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