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8-12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1 干眼的中医认识 | 第13-14页 | 
| 1.1 中医理论知识 | 第13页 | 
| 1.1.1 病因病机 | 第13页 | 
| 1.1.2 治则治法 | 第13页 | 
| 1.2 中医药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1.3 疗效评价 | 第14页 | 
| 2 中药治疗干眼的系统评价 | 第14-38页 | 
| 2.1 资料与方法 | 第14-19页 | 
| 2.1.1 文献的检索 | 第14-15页 | 
| 2.1.2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15-16页 | 
| 2.1.2.1 文献的纳入标准 | 第15-16页 | 
| 2.1.2.1.1 研究类型 | 第15页 | 
| 2.1.2.1.2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 2.1.2.1.3 干预措施与对照措施 | 第15-16页 | 
| 2.1.2.1.4 疗效评价指标 | 第16页 | 
| 2.1.2.2 排除标准 | 第16页 | 
| 2.1.3 文献的筛选与数据的提取 | 第16-17页 | 
| 2.1.3.1 文献的筛选 | 第16-17页 | 
| 2.1.3.2 文献数据的提取 | 第17页 | 
| 2.1.4 结局指标 | 第17-18页 | 
| 2.1.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第18页 | 
| 2.1.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 2.1.6.1 异质性分析及统计模型的选择 | 第18-19页 | 
| 2.1.6.2 亚组分析 | 第19页 | 
| 2.1.6.3 敏感性分析 | 第19页 | 
| 2.2 研究结果的描述 | 第19-34页 | 
| 2.2.1 文献筛选结果 | 第19-20页 | 
| 2.2.2 中药治疗干眼有效性的Meta分析结果 | 第20-34页 | 
| 2.2.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 2.2.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 | 第21-22页 | 
| 2.2.2.3 纳入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 | 第22-27页 | 
| 2.2.2.3.1 总有效率 | 第22-23页 | 
| 2.2.2.3.2 显效率 | 第23-25页 | 
| 2.2.2.3.3 泪液分泌量 | 第25-26页 | 
| 2.2.2.3.4 泪膜破裂时间 | 第26页 | 
| 2.2.2.3.5 角膜荧光素染色 | 第26-27页 | 
| 2.2.2.4 小结 | 第27-34页 | 
| 2.2.2.4.1 方法学小结 | 第27-33页 | 
| 2.2.2.4.2 数据分析结果小结 | 第33-34页 | 
| 2.3 讨论 | 第34-38页 | 
| 2.3.1 方法学讨论 | 第34-36页 | 
| 2.3.1.1 文献的检索及数据的提取 | 第34页 | 
| 2.3.1.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第34页 | 
| 2.3.1.3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 第34-35页 | 
| 2.3.1.4 异质性检验 | 第35页 | 
| 2.3.1.5 敏感性分析 | 第35-36页 | 
| 2.3.1.6 发表性偏倚 | 第36页 | 
| 2.3.2 Meta分析结果讨论 | 第36-37页 | 
| 2.3.2.1 临床有效率 | 第36页 | 
| 2.3.2.2 临床显效率 | 第36-37页 | 
| 2.3.2.3 泪液分泌量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 | 第37页 | 
| 2.3.3 中医药治疗干眼的科学性 | 第37页 | 
| 2.3.4 中医药治疗干眼的优势和不足 | 第37-38页 | 
| 2.3.5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 第38页 | 
| 3 清肝明目熏剂治疗干眼的临床观察研究 | 第38-51页 | 
| 3.1 临床资料 | 第38-40页 | 
| 3.1.1 病例来源 | 第38-39页 | 
| 3.1.2 病例选择 | 第39-40页 | 
| 3.1.2.1 诊断标准 | 第39页 | 
| 3.1.2.2 纳入标准 | 第39-40页 | 
| 3.1.2.3 排除标准 | 第40页 | 
| 3.1.2.4 病例的脱落与剔除 | 第40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 3.2.1 试验用药 | 第41页 | 
| 3.2.2 治疗方法 | 第41页 | 
| 3.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41-42页 | 
| 3.3.1 临床症状 | 第41-42页 | 
| 3.3.2 客观指标 | 第42页 | 
| 3.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第42-43页 | 
| 3.5 数据的处理 | 第43页 | 
| 3.5.1 数据的记录 | 第43页 | 
| 3.5.2 数据的统计 | 第43页 | 
| 3.6 统计分析 | 第43页 | 
| 3.7 研究结果 | 第43-47页 | 
| 3.7.1 治疗前数据比较 | 第43-45页 | 
| 3.7.1.1 治疗前两组年龄对比 | 第43-44页 | 
| 3.7.1.2 治疗前两组性别对比 | 第44页 | 
| 3.7.1.3 治疗前两组观察指标评分比较 | 第44-45页 | 
| 3.7.2 治疗后数据比较 | 第45-47页 | 
| 3.7.2.1 治疗前后两组客观指标分别比较 | 第45页 | 
| 3.7.2.2 两组客观指标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 | 第45-46页 | 
| 3.7.2.3 两组临床症状治疗前后分别比较 | 第46页 | 
| 3.7.2.4 两组临床症状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 | 第46页 | 
| 3.7.2.5 临床有效率 | 第46-47页 | 
| 3.7.3 脱落及剔除 | 第47页 | 
| 3.7.4 不良反应 | 第47页 | 
| 3.8 讨论 | 第47-51页 | 
| 3.8.1 中药熏眼治疗干眼的科学性 | 第47-48页 | 
| 3.8.2 干眼从肝论治的中医原理 | 第48-49页 | 
| 3.8.3 清肝明目熏剂组方特点 | 第49-50页 | 
| 3.8.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50页 | 
| 3.8.5 小结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附: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干眼的临床进展 | 第57-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附录 | 第64-66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